公元前74年,在汉朝首都长安城未央宫的金马门外,一场血腥的屠杀即将上演。在数千命禁卫军的押送和监视下,200多名旧昌邑国的臣子被押送到刑场,一时间哀鸿遍野、哭声遍地。这些臣子虽然被五花大绑,却仍大声地哭骂自己曾经的主上: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然而话音刚落,刽子手的利刃也随之落下。仅仅一早上时间,200多颗人头便落了地。
那么,这200多位臣子为何会被杀?在临死前,他们为何所叫嚷的“断”,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公元前74年6月5日,年仅24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去世,没有留下孩子,偌大的龙椅却没有了主人。经过商议,朝廷实际的执掌者——大将军霍光与右将军张安世一起做出决定,将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迎立为帝。
对于身居藩国、年仅18岁的刘贺来说,皇帝之位无疑是上天扔下的大馅饼。于是,得意忘形的他立即向自己的200多名家臣宣布了此事,并嘱咐他们收拾行装,一同去长安享受富贵。在家臣们的欢呼声中,刘贺踏上了去往长安的皇家马车。
到了长安,刘贺受到了霍光等人的隆重接待。就在当天,刘贺接受皇帝印绶,正式成为大汉帝国的主宰。在年轻的刘贺眼中,皇帝受命于天,乃是至高无上的人间之神,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姿势都有雷霆万钧之力。他想让谁死,他就得死;他想让人活,那就能活;想让谁富贵,谁就能获得比拟陶朱公、邓通一般的财富。
从史书中看,刘贺是一个厚道的人。他刚登上帝位,就大封家臣,200多名旧臣都得到了越级擢升。对于刘贺的决定,昌邑国的臣子们皆弹冠相庆、乐不可支。然而刘贺君臣却没有发现,霍光、张安世等人正以冷峻的目光盯着自己,就好像要将他们吃掉一样。
很快,刘贺的臣子龚遂就发现了异样。于是他痛哭流涕地劝谏刘贺:“大王被立为天子,都是先帝旧臣的主意。要封官,也是先封旧臣。如果像如今一样宠信昌邑国故人,越级擢升,恐怕大祸将至啊!”对于龚遂的忠言,沉溺于狂喜中的刘贺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此后,太仆张敞也进谏:“先帝早死无后代,大臣害怕于帝位空悬,于是才将陛下立为天子。陛下壮年继位,大臣与百姓仍处于观望状态。如今您不封旧臣,反而大封昌邑国小辈,这个过错实在太大了!”
事实上,龚遂和张敞早已意识到,在朝廷中霍光等旧臣才是真正说了算的人。霍光之所以立刘贺,就是看中了他的年轻。在他们眼中,年轻的国君更容易控制,也更能确保他们的权位与富贵。然而刘贺扶植亲信,挤占了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力,显然与他们之前的幻想背道而驰。
对于霍光这些政客来说,权力甚至比他们的命更重要。若想夺取他们的权力,他们只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死相拼。
刘贺登基不过27天,霍光等人果然图穷匕见,向刘贺与昌邑国旧臣挥舞起了屠刀。首先,这些老练的大臣率先关闭宫门,将昌邑国旧臣与刘贺相隔离;其后,霍光暗中将废黜刘贺的计划告知了汉昭帝的发妻——上官太后。作为外孙,上官太后自然向着外公一边。随后,上官太后身着盛装,突然宣布召开御前会议,刘贺以及霍光等旧臣悉数出席。
在会议上,霍光等人一齐上奏,认为刘贺荒淫悖乱,缺乏执掌江山的能力。他在位27天,就做了1127件错事,理应立即废黜。还没等刘贺辩解,上官太后便庄严地宣布:“可!”
正是这个“可”字,将刘贺以及昌邑国君臣打下了深渊。首先,臣子们收去了刘贺的印绶,并将他赶回昌邑国。昌邑国旧臣,除了龚遂、张敞以外,悉数斩首。在200多条生命的哀嚎声中,刘贺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的旧封国。
临刑前,旧臣们为何说“当断不断”呢?在刘贺晚年,他给出了答案。在与好友孙万世的闲聊中,已经成为海昏侯的刘贺透露,有家臣进谏,要他关闭宫门,发动政变,斩杀大将军霍光。然而由于刘贺的犹豫,最终“失之”。虽然政变未必能成功,但总比坐以待毙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