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汉家园林的遗址,就联想到唐王朝的摇摇欲坠。可是李商隐并不失望,他用落日的美景来劝勉自己:它之所以这么美,正是由于它处在傍晚之中。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正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才有年轻人大展拳脚的时机。再加上其时他政治上的靠山李德裕还在,因而李商隐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怀,和杜牧是彻底相反的,李商隐是达观向上的。
别的,杜牧的诗尽管表达的是一种失望失望的心境。可是诗的格式比较大,尤其是第一联,是站在无休无止的时刻长河中,以前史的高度来俯视红尘,得出人生藐小的定论也是必定的。
李商隐尽管说到了“落日”,不过总体上来说仍是站在平视的视点,调查身边的事物。由于三十出面的他,其时并没有经历过四十七岁的杜牧经历过的那些事。
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杜牧的风格尽管有点像杜甫,但李商隐却并不太像“李白”。事实上李商隐的诗风略有一点像李贺。大部分都写得奥秘而隐晦,还模糊带着一丝忧伤的心境。
李商隐这首《登乐游原》,从“不适”写起,终究的结局却显得比较轻捷。杜牧的《登乐游原》明显不如李商隐的诗意模糊,它体现的主题有一些陈腐,不过开篇画面感极强,仍然能令人生出共识。
结语
公元845年前后,三十二岁的李商隐退居太原,将亲人安葬后,经常来往于京师之间。某一日,他偶尔在乐游原上散心时写下了一首诗,抒情心中的爱情。
五年之后,四十七岁的杜牧也来到了同一个当地,写下了一首同题诗。两个人表达的爱情不同,可是得到的成果却是类似的。
杜牧曾被视为“牛党”中人,李商隐则被当作“李党”中人。李商隐自乐游本来到京城后,仅仅时刻短地在秘书省当了几个月官,就由于李德裕垮台,敏捷被逐出权利中心,从此一辈子当他人的幕僚。杜牧尽管留在京中,却被人搁置。空有一腔爱国志向,无处发挥。
人事有代谢,来往成古今。后来又有很多的文人骚客登上乐游原,写下了他们对人生的期盼。但不管是怎样的奇才,其时的他们,关于自己人生后来的结局,相同是无法意料的。
如此看来,仍是杜牧说得正确。从时刻的视点来看,个人也好,王朝也罢,终究都会在前史进程之中云散烟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