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强”在哪,为何还会亡?

2020-12-27 16:54:11 作者: “国恒以弱灭

关于东汉的消亡,前史上有一个很闻名的观念,它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说的,叫做“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原话为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许多国家都是由于积贫积弱才走向消亡,只要汉朝是由于健壮才导致消亡。这个观念的确很新鲜,并且让人很困惑,一个健壮的王朝怎样反而会因而消亡呢?

想要精确了解王夫之说的这句话,必须得看它的全文,光靠望文生义是无法了解它的意思的,这句话出自王夫之的著作《读通鉴论·卷八》,他谈到:汉之末造,必亡之势也,而兵疆全国。张奂、皇甫规、段颎皆奋起自命为虎臣,北虏、西羌斩馘至百万级,穷山搜谷,殄灭几无遗种,疆莫尚矣……夫羌、虏之于汉末,其害已浅矣,驱之迫之,蹙而杀之,而生类几绝。

东汉末年对周边民族的掌控力仍然很强王夫之的意思指东汉末年虽然朝政大乱,已经是必定的消亡趋势,可是东汉关于周边的民族仍然具有显着的军事优势。审望东汉的前史,咱们能够看到游牧民族包含周边的民族的确没有对东汉的控制构成要挟。譬如在东汉逐步走向衰败的汉恒帝年代,东汉关于周边的民族仍然具有健壮的掌控力,将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桓帝永寿二年,蜀郡夷叛,杀略吏民。

延熹二年,蜀郡三襄夷寇蚕陵,杀长吏。四年,犍为属国夷寇郡界,益州刺史山昱击破之,斩首千四百级,余皆闭幕。灵帝时,以蜀郡属国为汉嘉郡——《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即使是在汉灵帝年代,东汉仍然能够凭仗健壮的军事力气打压周边的暴乱,如在汉恒帝年代,西北部的羌族暴乱,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东汉朝廷仍然多次取得作战成功,更是取得击杀招降敌人二十多万人的傲人成果。

继续百余年的羌汉战役,以东汉的成功告终“至中平五年,巴郡黄巾贼起,蛮夷因而复叛,寇掠城邑,遣西园上军别部司马赵瑾讨平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桓帝建和二年,白马羌寇广汉属国,杀长吏。是时西羌及湟中胡复畔为寇,益州刺史率蛮讨破之,斩首招降二十万人——《后汉书·西羌传》

所以,王夫之说的东汉的“强”是指对周边民族具有一种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这才造就了东汉末年虽然全国大乱,可是周边的羌族、匈奴和胡人都没有方法对东汉构成军事要挟,所以他说“夫羌、虏之于汉末,其害已浅矣”,这便是由于东汉具有军事上的优势,在这种军事力气的冲击下,周边的有些民族乃至呈现“生类几绝”的现象。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出生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病逝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能够说完完好整的阅历了明朝的整个毁灭的进程,明朝是怎样消亡的呢?依照一般的前史规则首要便是内部的自行割裂,终究在外部力气的冲击下消亡。

明朝是被满族人消亡的,他们鼓起于北方,自明朝内争开端今后,他们就趁机兴起,终究构成一股对明朝要挟巨大的力气,直至终究将明朝消除。而前史上包含像西晋、宋朝和明朝都是由于外部力气的冲击而消亡的,它们之所以消亡是由于自己的控制呈现了问题,导致国力逐步微小,然后让其他民族趁机健壮。

所以王夫之说“恒国以弱灭”,说的便是这个意思,这个弱指的是历朝历代终究走向虚弱的规则,就像人变老今后,逐步丧失了力气,终究被一个年轻人击倒。王夫之完好的阅历了明朝被满族人消除以及清朝树立的全进程,这位旨在反清复明的明朝遗臣抗击过清军,终身都没有剃发。

应该说,就王夫之的年代而言,他完完好整的阅历了明朝被外部力气消亡的进程,正由于这样,所以他做出了这种总结。不过,已然每个朝代都是由于本身逐步走向微小,终究导致消亡,那么东汉在很健壮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消亡呢?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