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消亡的?

2020-12-01 20:54:18 作者: 分封制是怎么

从现代的角度看过去,感觉郡县制的管理制度比分封制要先进的多。但在周朝分封制引发数百年天下纷争之后,刘邦和朱元璋却不约而同地又选择了分封制。

那么分封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分封制一、分封制原因

夏和商虽然开创了中国的世袭王朝,但其本质是部落联盟形式。因此只要有一个附属部落实力突然强大起来,王朝的地位便可岌岌可危。商部落是这样做的,周部落也是这样做的。

在周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便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不让下一个部落推翻自己呢?不过在这个问题之前,还有另一个亟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当时的周部落继承制度,并不是后世常见的“子承父业”,而是“兄终弟及”。在当时也是维护部落稳定的一种方法,哥哥死后由弟弟担任首领,弟弟都死光了,再选择儿子。

可问题在于:如果好几个兄弟都担任过首领,权杖要传给谁的儿子呢?

周武王死后,按照原来的规矩,王位要传给四弟周公,但后者有了不同的心思。在周公看来,现如今周朝建立,姬姓执掌天下权柄,就不能再用部落那一套制度了,否则与之前的夏朝、商朝有什么区别?

于是他将周文王的儿子、亲戚和开国功臣分封到各地当诸侯,用姬姓的血缘关系来替代之前的附属关系,分封制应运而生。中国从之前的部落联合社会,变成了更适合社会稳定发展的上下级分明的大国。二、延续千年的宗法制

“分封制”作为国家的政治结构建立起来了,但没有一套保障运行的制度也是不行的。于是周公又亲手打造了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

《吕氏春秋》中的《慎势》篇曾对宗法制的出发点做了一个贴切的比喻:野地里忽然出现一只兔子,周围上百人都会参与追逐;可是农贸市场有上百只兔子在卖,但没人去买。

并不是因为大家喜欢吃不花钱的兔子,而是因为野地里兔子没有主人,大家都想争一争。

宗法制就是为了将王位提前确定好主人,定下名分,大家就都稳定了。在周朝,一般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封为诸侯。在诸侯国也是奉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样有序的结构就稳定了社会。

立子、立嫡,不让权利衔接出现空白。《吕氏春秋》对分封制的作用做过一番客观的评价:立了天子,诸侯就没有野心了;立了诸侯就不让重臣有疑心了;立嫡子就不让庶子有疑心了。

如果没有提前确立好名分,就一定会引发竞争,竞争就要引发混乱,混乱会造成天下不安定。三、分封制衰落

这样一套制度看似好,最终还是衰落被郡县制替代。分封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无地可分。后来的人得不到分封的地域,在物质条件上出现了矛盾。

不过当时还有一整套周礼进行约束,社会矛盾并没有明显爆发。而分封制衰落的导火索名为“曲沃代晋”,这一切还是周天子自己作的。

晋昭侯将自己的叔叔成师封到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这个地方区域比晋国的国都还要大。当时便有朝臣指出:成师的封地超出规模,与礼法不合,将来恐出动乱。但晋昭侯不听。

成师(也被称为曲沃桓叔)受封的时候已经58岁了,不仅政治经验丰富,而且颇有威望,晋国的有志之士纷纷投奔。没过几年时间,曲沃便成为晋朝第二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势力大了,欲望也就大了。曲沃桓叔想替代侄子,成为晋国国君。第一次,大臣潘父公然在朝堂上杀掉了晋昭侯,准备迎接成师。但当时支持正统礼法的人很多,纷纷攻打成师。

成师失败,被迫退回曲沃。但新上任的国君并没有抓住机会惩戒成师。不过经过这一次,曲沃和晋国的矛盾已经公开化对立,等于当时晋国存在两个政权。

8年后成师去世,其子继位,史称曲沃庄伯。庄伯和儿子在53年的时间内与晋国数次开战,累计杀掉了4位国君(算上之前的晋昭侯就是5位)。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