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幕后谋臣”是如何产生的?浅析幕僚制度发展

2020-12-02 00:07:41 作者: 古代“幕后谋

幕僚最初的含义是在军中为将领们处理各种文事的参谋,秘书等。而后随着这种模式的推广,幕僚泛指为官员出谋划策,处理事务的私属助理。幕僚从归属的官员处领取俸禄,为官员个人服务,并不直接对国家负责。封建阶级的等级分化导致了这种幕僚制度的出现,而统治者是不希望这种不受国家管理的文人群体壮大的。所以多数朝代对这种幕僚制极为反对,但实际需要又使得幕僚制度在特定的时期极为普遍。本文就将从不同时期幕僚的地位、职能等方面入手,了解一下幕僚的历史演变。

一、幕僚群体的产生

中国的幕僚制度历史悠久。早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作用、地位类似的人群。在那个战争纷乱的时代,他们用不同的学说思想游说影响着统治者,位卑却权重,为主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当时称为“门客”或“宾客”。窃符救赵的计策便是由门客提出的。《史记·吕不韦列传》也中记载“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张华也有诗写道“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明。龙虎交相争,七国并抗衡。食客三千余,门下多英豪”。由此可见从那时起,网罗人才收归己用已经是一种颇为流行的行为,当时的人才们也乐于为贤主效力,幕僚制度由此萌芽。

而后这一制度不断发展,幕僚也泛指为官员们私人所有,为其出谋划策、处理事务的一群人。其职能也有所变化。从最初处理一些日常的文书事务,逐渐扩大到为主人出谋划策。优秀的幕僚如荀彧等,用自己的才能影响了天下形势的发展。他们位卑权重,地位极高。这样的幕僚固然有助于官员们更好的履行职责,但幕僚对其直属的将领或官员负责而非国家,导致了官员权力增大和国家人才的流失,这时统治者不愿看到的。

二、幕僚制度的演变极其原因

1、最初的幕僚群体

军队在外作战时将军于帷幄中指挥决策,又称为“幕府”。而僚则是负责处理一些日常事务的人,类似于仆从关系所谓“僚者,劳也”,“官僚”组合在一起维持了国家机器的运转。由此可也看出幕僚最初的定义是归属将军管理,为将领们处理日常事物、出谋划策的人。

秦朝时由于国家的制度并不完善,职能的分化也不太明确,官员很难独自完成任务。秦划天下为四十余郡,郡守要管辖的地区极大。因此任务较多的官员,如三公及各地郡守会私自开辟自己的私人顾问团,招纳人才为自己处理这些事务。而朝廷为了防止官员的权威过大对此加以了限制,例如地方官员的任区要定时更换,离任时其下官员不能随之转移。

在汉代,将军出征时有权力选拔任命一些亲信担任一些文职,以方便对军队的管理而,称为“开府”。而由将领任命的管理“长史”、“参军”、“主簿”等便是最初的“幕僚”。

西汉时官员任免的权力归属皇帝,三公府属若有变动,都要请示皇帝。“司徒奏州郡农桑未有赏罚制,宜遣掾属循行。诏遂使司徒督察州郡播殖有所循者,增掾属十人”。而地方刺史没有自辟府衙的权力,而其管辖范围极大凭一人之力很难有效管理,于是管理混乱。《后汉书·百官志》记载:“皆有从事史假佐。”到东汉时这权力开始下放刺史“皆自辟除”僚属,三公的幕僚代替了部分官府的作用,幕僚制度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2、对幕僚的打压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多种因素,幕僚的群体更为庞大。当时的官制较为混乱,职责划分并不明确,这就需要更多的幕僚来弥补这一空缺,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再加上当时施行的是九品中正制,这种选拔制度导致选拔官员的权力落在了几个世家大族手中,想要通过官方途径进入仕途对寒门学子来说十分困难。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些寒门才子不能通过官方渠道获得晋升,通过成为权贵的秘书以获得权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