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 长江流域的原始艺术(下)

2020-12-05 20:07:22 作者: 长江文化||

石家河文化的陶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史前“艺术家”是否怀着今天艺术家那样的情怀,把生活中对动物体察人微的了解,不厌其烦地一再复制出来,以便欣赏呢?这种动机值得怀疑。倘若如此,史前人就要饿肚子了。

史前艺术几乎都与祭祀有关,有人认为,制作这些陶塑动物,是为了满足畜禽饲养和渔猎捕捞获得丰足的愿望,只要拥有或供奉这些陶塑动物,并经常祈祷,这个愿望就能实现。有人还认为,大量的陶塑用于交换。其它地区发现的少量陶人和陶动物,是与邓家湾遗址交换得来的。

石家河文化邓家湾遗址大量出土陶塑,是新石器时代一个独特的现象,迄今对它的种种推测,均有不够周全或很不周全的地方,不妨存疑,这样或许为众多陶塑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邓家湾遗址陶塑

石家河文化陆续出土了数百件玉器,这些玉器也集中出现在湖北天门一带。所以有人把天门及湖北钟祥、京山之一部分看成石家河文化的中心地区。1988 -1989年,离邓家湾不远的肖家屋脊遗址发现70多座瓮棺葬,大型瓮棺随葬玉器一般几十件或十余件。其中6号瓮棺竟出玉器56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列石家河文化之冠,根据发掘记录,死者为成年人,属一次葬,可能是氏族、或者部落的领袖。

石家河玉器大多为白色或乳白色,有些略带绿色或灰色。玉器多为人头像、兽面像、蝉、鸟、玦、璜等。人头像,目前已知出有十余件,一件为侧面,其余为正面。头像长脸,五官清晰,大耳吐舌,头戴新月形帽,两耳佩戴耳环。

石家河文化玉器

兽面像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鼻下刻纹或为撩牙,或为纹面。

蝉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罗柏岭一件,镂刻得尤为细腻。

石家河文化玉器相当部分极少见于其它地区,有些则与良渚文化及山东龙山文化有直接的关系。璜、琮、坠、䈂形器等,渊源在良渚文化中,玉鹰及环形凤上的羽纹与传世的龙山文化玉圭上鸟形图案的羽纹相同,一件龙形环竟与千里之外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相似。

《墨子·非攻》谓:江汉平原三苗部落出现天灾人祸,“夏水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中原禹乘机联合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落南下,三苗从此衰微。石家河文化晚期,一些北方的器物如豁、直领鼓肩小平底瓮等,传到了江汉平原,大概是这一变迁的结果。而玉器体现多种文化因素,则是动荡年代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可知:1.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史前美术的起源也是多元的。而长江流域史前美术是丰富多采的。2.长江流域处在东亚旧大陆降水线的南侧,因其地理、气候及经济状况,他们的美术样式有自己的特色与嬗变规律。3.各大区域新石器文化在贪婪与恐俱心理的推动下,不断拓展迁徙。其过程,客观上把自己的文化带出原生地,与他文化造成交相切摩之势,形成“连锁关系”,至于中国史前美术的发展当然也是连锁而推进的。

注释:

(9)苏秉琦:《重建中国古史的远古时代》,《文学史研究》1991年3期。

(10)贡布里希(英):《艺术发展史》第29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2版。

(11)《淮南子·说山训》。

(12)殷志强:《试论良渚文化玉器的的历史地位》,《东方文明之光》第382页。

(13)奥地利美术史家阿劳意斯·里格耳提出的一个概念。德国美学家W·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阐译说:这是“一种潜在的内心要求,这种内心要求是完全独立于客体对象和艺术创作方式而自为地形成的。”是“一切艺术活动创作活动的契机。”

(14)陆建方:《良渚文化墓葬研究》,《东方文明之光》第176页。

(15)《尚书·典尧》。

(16)贺云翱:《论长江三角洲及太湖平原史前文化和环境的关

系》,《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增刊。

(17)陈剩勇:《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