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书法用笔的16个经典比喻

2021-01-03 00:00:45 作者: 古人谈书法用

7.用笔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颜体”书法的发明者、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向他请教的和尚怀素对话时说的。原话全文是:“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爽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逐个天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这儿,有“醉素”之称的怀素,在谈到自己的用笔领会时,一连用了四个比方: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应该说对用笔现已是很有研讨很有领会了。然颜真卿却不以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怀素听了,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肃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见“屋漏痕”的比方更为形象、恰当、精确、经典。“屋漏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唐代今后,书家对此多有解说,多数人的观念认为是指中锋或藏锋用笔,“言不露圭角”。

今人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解说得比较理解,说“屋漏痕”是:“雨水进入壁间,凝集成滴始能缓缓流下来,其活动不是径自落下,必轻轻左右动荡着笔直盛行,留其痕于壁上。”从沈尹默先生的解说中能够看出,这个“痕”的“形象”是天然的、有涩势的、有质感的、整体笔直的。若用笔蘸墨书写,能到达这个作用,那就进入到了笔法的最高境地。“屋漏痕”,是对用笔要求和艺术作用的一个十分闻名的形象化比方,是有志于书法的人不行不知的概念。需求指出的是,怀素的“四个比方”也是可供学习的,其间的“坼壁之路”,指墙面天然开裂处具有天然清峭、没有人为安置之巧的“裂纹”,用笔若能如此,点画必定会浑然天成。这一比方也常为后人引证。

8.用笔如“常年荡桨”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山沟题跋》中说:“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常年荡桨,乃悟笔法。”此处“长”字念“涨”音。“常年”,是长江三峡人对船头把篙船工的称号。“常年荡桨”意为船工荡桨。黄庭坚是1101年56岁时搭船路过三峡的,所以说是“晚入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庭坚多年为“用笔不到”、“笔意痴钝”的事所苦恼,晚年搭船过三峡,看到船工在必定空间范围内,有节奏的前俯后仰,把船桨推出拯救,一去一返,和谐天然。由船工摇桨天然“到位”的动作,黄庭坚悟到了用笔怎么天然“到位”。从此,用笔开端如船工般悠然“泛动”,一扫“痴钝”的笔意。后人点评黄庭坚的书法作品,“飘动泛动,大概是得常年荡桨之助吧”。黄庭坚活到61岁,终身对用笔都十分重视,曾说:“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凡学书,欲先学用笔。”黄庭坚从“常年荡桨”中领会到“潇洒”的笔法,是他多年研讨笔法,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后念念不忘“彻悟”的成果。

9.用笔如“折钗股”

南宋词人、音乐家、书法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折钗股欲其弯曲圆而有力。”钗,妇女发髻上的一种首饰,多为耐性很好的金银资料打造,一般由两股组成。“折钗股”,是笔画转机处的用“金银钗”的形象作比方的一种笔法。意思是用笔到线条转机之处,笔毫要平铺,锋要正,要圆而不歪曲、不偏斜,以便使转机处的线条像折弯的“钗股”相同,表层圆畅、均称,内部劲健、含力,显出一种宽闲圆美之态。子孙书家对这一比方也多有解说,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以上李斯、萧何、王羲之、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姜夔等9人的16个比方,涉及到用笔的重要性、观念、姿态、动作、技巧、作用等各个方面,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重要传统之一,也是历代书家教授的用笔“真经”(对这些比方的可行性也有不同知道)。踏入“书道”的人,不行不知以上比方。但“比方”毕竟是比方,它仅仅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挨近”,并不是事物自身,习书者在实践中只可参照,不行拘泥。由于说究竟,“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上述9人都是书法我们,每人对笔法的感触——比方也不相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