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姐确实错了,但不要攻击女性的敏感

2020-11-25 19:19:24 作者: 清华学姐确实

确实,女性敏感,很多时候是一种弱者的自我保护机制。在反性骚扰的公开表达中,女性天然处于弱势,举证、羞耻感,等等,很少有勇气敢去表达。但这个事件暴露的问题,并非如此,而是一种过度敏感和激情维权带来的对他者权利的侵犯,这个个案,体现的恰恰是男大学生面对这种指控时的弱势。但这篇评论提出的问题,还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可以忽略由头,所以我还是推荐给了“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发出来后果然引发热议,放到这里供大家讨论。

大学缺少反性骚扰常态解决机制的恶果

安新宇|文

最近清华大学学姐冤枉学弟咸猪手的事件成为舆论关注焦点,这一事件背后串联了多个热点议题“清华大学”“性侵”“女权”“反转”,故而即使在18号事件双方已经妥善处理完毕之后,依然物议如沸。一部分网友认为清华学姐过于敏感,未经确认就朋友圈“挂人”让无辜的学弟背上了性侵的污名;一部分人认为是网友反应过度,对最近性质恶劣得多的女性被残害案件无动于衷,却对并非故意冤枉人的清华学姐口诛笔伐,甚至“人肉搜索”,行为太过极端。双方在男女平等这个恒久议题的框架下的讨论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场骂战,但却忽略了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我们的大学缺乏性侵事件常态化解决机制这一严重缺陷。

这不是想当然的判断,今年高考结束后有公益组织做过一项调查,他们拨打了部分211大学招生办电话,在成功接通的55通电话中,明确有反性骚扰培训教育、申诉渠道或调查处理机制的学校为零,得到的大多是“我们学校师德好,不可能有性骚扰”“校园安保措施很完善”这样的回复。学校基于对师生高道德水平的假设和不愿触碰敏感话题的自我设限,对校园性侵事件全无准备,一般只有在事件发生后或是已经形成舆论的情况下才会作出反应,如最近的“福建商学院副教授性侵”“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性侵”,学校对于这类事件的应对相当迟缓,甚至在公安机关已经介入后才开始研究解决办法。

这就使得事件发生后受害者除了报警就只能在社交媒体上“击鼓鸣冤”,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清华师姐在事件发生后选择在朋友圈挂人,这一点对于整个事件相当重要,这是事件扩大化最直接的导火索。

因为性侵事件常态化处理机制的缺失,本来应该作为非正式的替代性选项的网络私力救济,现在却被当成了主要的维权途径。但社交媒体中凝聚的网络舆论力量具有不可控性,首先在信息发布之后,会有更多的人依照不同的认知框架进行议程设置,对事件主体的盲目批判和超越事件本身的口水仗是可以想见的结果。另外,社交网络的影响远远超过当事人的社交网络,所以清华学姐说要让学弟“社会性死亡”并不仅仅只是一句威胁。主要解决渠道不畅通,次要选项弊端明显,这就是高校性侵、性骚扰案件解决困境的形成机制。

另外校园性侵、性骚扰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也在呼唤校园性侵常态化处理机制的建立。高校学生虽然已经普遍超过18岁,但生理年龄的成熟不代表心理年龄的成熟,他们在对性侵害、性骚扰等行为的识别上就存在偏差,如在有的教师性侵案中,学生一开始只是认为这是老师的关心,是自己得到老师看重的表现。而在这次“清华学姐”事件中,学姐又将一次意外的身体接触误读成了咸猪手行为。另外,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群,“性侵”这样的爆炸性事件会在其发生后以相当快的速度传遍每一个角落,事件在不同人的嘴里重塑,带给事件当事人严重的伤害。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在校园性侵事件的处理中“治未病”,在舆论极化之前,在对当事学生二次伤害造成之前,有所作为。

至于这种“治未病”的校园反性侵常态化机制如何建立,是需要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放到桌面上郑重讨论的事情,无需我赘言。笔者主要想强调的是解决校园性侵事件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校园常态化解决机制的建立,把问题放回到校园情境之中,关注个案的具体背景,以事件当事人的利益与诉求为核心,不要做没有意义的延伸,让来自于其他事件、其他议题的情绪干扰事件的正常解决。

曹林点评:很独到的角度,在舆论场往女权等伪问题上引的时候,评论关注到了被忽略的真问题、大问题。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关于“解决机制的缺失”不是逻辑推理和想当然的判断,而提供了论据,就是第二段某公益组织的一次调查。缺陷可能在于,并没有就清华在反性骚扰、反性侵上是否有成熟的解决机制,如果清华站出来说,我们有机制啊,并举出系列措施,文章观点就站不住脚了。论据说其他大学缺乏处理机制,而由头问题出现在清华,用其他大学的机制缺失分析清华出现的问题,论点超出了论据所允许的限度,清华不会服,读者也不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