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山成了致富山(决胜全面小康·小家看小康(33))
《人民日报》(2021年02月6日第4版)
太阳把人烘得暖烘烘的。像平常相同,田兴鸿又一次来到自家的石头地,照顾他那些老伙计——核桃树。
田兴鸿是名核桃农。树干涂白,打坎上肥,他忙出了一身汗,靠着树干歇会。阳光洒在这片核桃林上,荒山早已变膏壤。
石 山
“发水啦!”夜里一声喊,惊醒了田兴鸿。他翻下床,提起裤,扣上帽,奔上山,一瞅,心凉了半截。
地里的土,夹着刚种的玉米种子,混着水,给冲下了山。“种子没了,能够再种,这土没了,石头里再怎样刨,我也刨不出来啊。”
这是20多年前的一幕。田兴鸿家在广西河池市天峨县麻洞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人称“九山半水半分田,一个石窝一捧泥”。很长一段时刻,土少石头多的窘境把人紧紧地拴在石头山上。
在石山日子不容易。烧火煮饭,要用柴,柴哪里寻?山上劈。种粮食,要用土,土哪里找?改林地。
砍树木,种庄稼,水土流失;找新地,再砍树木,接着种庄稼,水土流失更严峻。如此往复,恶性循环,石山“光秃秃”,口袋“羞答答”。
田兴鸿在石山上种玉米,种一垄,收半斗;种一坡,收一筐。目睹收成一茬不如一茬,他急得直跺脚。
一扭头,田兴鸿瞅着自家地头那棵核桃树,几十年来,皮硬干粗,果实累累。这样的核桃树,舍不得砍,村里还有不少,树龄80年以上的有6株,30年以上的有110多株。每逢8、9月间核桃老练,总有不少商贩特地进村收买,价格也是美得很。
田兴鸿眼睛一亮:“种啥啥不成,可这核桃是破例。要不试试?”
所以,田兴鸿拿出自家的5亩地,种了玉米,剩余5亩,种起了核桃。与他一同种核桃的,还有村里的几十家农户。
青 山
“我不干了!”熬了5个年初,还不见核桃成果,有人动摇了。
桃三李四杏五年,想吃核桃等九年。核桃树耐旱耐瘠、见缝生根、生命力强,防风固土、果材兼用、效益杰出,种种长处,却抵不住一个缺陷:见效慢。一般来说,核桃树8至10年才会成果。
时刻,成了种核桃的最大检测。有人天怒人怨,有人灰心丧气,还有人爽性抛弃管护。村里的老杨,是大伙中种核桃的积极分子,也敲起了退堂鼓。
刚开始,老杨把离村近的地儿让给我们种,自个儿挑的都是离家远的石坳,满心想着勤快些总会有收成,可爱莫能助,眼睁睁看着要疏弃。田兴鸿便来激他:“杨老哥,自打我知道你,几十年了,可没见你怂过,种核桃咱可不能服了软。”
其实,田兴鸿心里也备受折磨。不过支撑他的,是一个信仰:“坚持就是胜利,那么多老树能成果,咱们的也必定行。”老杨听了劝。
公然,第二年核桃树连续挂果,大伙儿立马干劲更足了。渐渐地,核桃树越来越多,石山越来越绿。
山一绿,又添了新改变。一个是土壤的肥力回来了,田兴鸿欢喜地说:“土壤变厚了,色彩也深了。”另一个改变是乱砍滥伐没了,即便是要用柴火,修剪掉的树枝都用不完。
二零一六年,田兴鸿把剩余的5亩田也改成核桃地,自家地里一会儿有了近200株核桃,致富不愁了。
金 山
横劈一刀,砧木破头,从外侧笔直向下切一道裂口;接穗嫩枝用快刀削成双面楔形,刺进裂口,再用塑料薄膜缠好固定,接口封严实,只显露嫩芽。
三下五除二,田兴鸿把一株良种的核桃芽嫁接到砧木上。“嫁接后的核桃壳薄个大,易丰登,质量佳,销路更好。”田兴鸿说道。
田兴鸿劳动的当地,是村里的核桃低产林改造园。田兴鸿不时来这儿试试手。二零二零年,田兴鸿成功嫁接了70余棵核桃树,其间不乏砧木有碗口巨细、嫁接处离地上数米的高难度嫁接成功典范。
一人富,还要带动我们富。二零一六年起,田兴鸿租了村里几十亩地,专门培养核桃苗。5年来,有不少人来村里学习核桃栽培技能,田兴鸿一人供给的解说就超过了2000人次。天峨县林业局农技专家说:“老田先后为乡亲们培养出11万株核桃苗,这些苗木由政府收购,然后免费发放给大众。仅这一项,估摸着老田能增收近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