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智先行 活力杨浦丨杜建忠:做一名有家国情怀的科研人

2021-08-25 14:46:44 作者: 侨智先行 活

杜建忠受邀前往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作邀请报告

杜建忠课题组被评为同济大学首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

沟通中外 引智引才

2019年的一天,杜建忠的邮箱里收到了一位叫埃里克·科内尔(Erik Jan Cornel)的荷兰学者的来信。原来,埃里克是看到杜建忠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希望加入杜建忠的课题组,来上海做科研。他曾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博士(导师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来到中国后,在同济大学的协助下,埃里克获得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计划、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资助,致力于以高效的方式合成可降解生物医用纳米材料,以期治疗多种疾病。

“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对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从小接受的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有着诸多不同。但我认为,中西方通过相互学习可以收获许多,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这是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后,埃里克的肺腑之言。听到这里,杜建忠很欣慰,也深有感触。

杜建忠和荷兰学者埃里克

“西方国家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报纸、电视上。”杜建忠回忆起自己在国外的经历:“我记得一位外国教授曾告诉我,之前他对中国没有什么认识,只知道中国是米饭为主食的国家,直到2006年他指导了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后,才对中国有了印象。”

这也是杜建忠回国后,多次邀请学科领域的国外知名学者、院士和诺奖获得者来到同济大学的重要动因,不仅是开展学术交流,也希望以科研为纽带,改变对彼此的偏见,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合作和人文交流,提高科研水平。

更令他振奋的是,正因为这些年来的努力,同济大学材料学科顺利申请到了国家级的创新引智基地,通过将海外学术大师“请进来”,与校内的年轻骨干一对一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2020年,杜建忠荣获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作为同济大学侨联主席,首先要做好服务各位老侨新侨的工作,另一方面,杜建忠说,自己是“侨”,也是“桥”,要发挥桥梁的作用,“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这或许正是一批批像埃里克这样的国外高端人才愿意来到上海、加入同济的原因。

杜建忠教授荣获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