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庾亮导致苏峻之乱,是庾亮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

2020-09-23 12:56:50 作者: 东晋庾亮导致

在当时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司马睿登基的时候,别的大臣都站立两旁,偏偏要王导陪他坐下,这份荣誉历史上有几个大臣得到过?

《晋书·王导传》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

王敦是王导的堂兄,也是上文说到王氏兄弟中的那个“兄”。

王导在司马睿的朝堂中枢当执政官,王敦则出镇地方执掌兵权。兄弟俩一外一内、一文一武,占据了东晋的最高权柄。

王敦最初是因讨伐杜弢,升为镇东将军之后,才一步步占据了建康的上游,掌控了荆州、江州的军政大权。

随着权力越来越大,王敦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王敦有时望着建康,会想着:我是不是也能试试当个皇帝?

朝里朝外都是世家掌权,司马睿会没有想法吗?他当然有。

于是他扶持刁协、刘隗来排挤世家,希望能重振皇权。但是他小看了世家反击的手段。

王敦以刁、刘二人“奸佞谄媚,谗陷忠良,蛊惑圣听,扰乱朝政”,兵锋直指建康。

当王敦借着诛除刁协、刘隗的名义,进军建康的时候,朝堂中枢的世家什么反应?我们从温峤对周顗的话中,就能推断出世家的态度。

温峤对周顗说:“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

王敦是为了清除世家的敌人刘隗、刁协,我们(世家)干脆别管王敦了。

在刘隗、刁协的态度上,世家与王敦利益是一致的。世家也想除掉刘刁二人。

世家们集体和稀泥,对王敦采取不抵抗的态度,让王敦轻易攻破了建康。司马睿也因此郁郁而终。

王敦能攻占建康,以为全靠的自己的能力,于是便想着再进一步。但这时候他遭到了朝堂中世家的联合反对——大家一起掌权才是东晋该有的局面,你王敦不要想独霸朝堂哦。

王敦发现自己受到世家的“排挤”,在建康难有作为,便离开了建康回归了武昌。

当王敦最后想用武力来获取权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曾经轻易拿下的建康,却连门都进不去了。

王敦前后两次进攻,只因为少了世家的参与,结局便有了天地之别。

世家对王敦的纵容与对抗,这一切都被庾亮看在眼里。

王敦的兴盛与败亡,背后都有世家的操纵。

庾亮上台——经过考虑,东晋皇帝还是选择了相信外戚

东晋第三位皇帝,晋成帝司马衍即位的时候才6岁,这是虚岁。

《资治通鉴》上记录司马衍“生五年矣”,也就是说。

这么小的孩子,如何在东晋朝堂那样“群狼环饲”的环境中生存?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成帝的父亲晋明帝司马绍,便设定了长达七人的辅政名单:

帝(司马绍)引太宰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音同捆)、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并受遗诏辅太子。(《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司马羕是为了“平衡”王导,但仅靠司马羕压不住王导。毕竟司马睿都需要礼让的王氏,哪是一个司马氏宗王能对付的?哪怕王氏的声望,在王敦之乱后,受到影响,但王氏依然是庞然大物。

夺取王氏权力的关键是太后庾氏。因此在魏晋之后,东晋再次出现了太后临朝的景象,这是为庾亮掌权做铺垫。

《资治通鉴·晋纪十五》九月,癸卯,太后临朝称制。以司徒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尚书令卞壸参辅朝政,然事之大要皆决于亮。

虽然同为辅政,但大事庾亮说了算。

庾亮掌权后,便开始整肃朝堂,但庾亮除了外戚的身份,威望不足,面对世家难以服众。

曹操当初虽然是汉室实际上的掌权者,但他能一下子当上魏王吗?还不是靠着战功一点点刷威望,然后逐步升上去的。

庾亮以前根本没什么拿的出手的功绩,却一下当上了东晋的最高执政官,其他人自然会有想法。

若庾亮与王导的执政理念一样,没准还能获得世家的“认同”,但决定做出一番事业的庾亮,怎么会学王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