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的后晋: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给了契丹入驻中原的契机

2020-09-26 16:06:27 作者: 软弱的后晋:

中央军即直接由耶律皇室统治的亲军,这部分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实际上是契丹的精锐部队。

地方军则主要由各大部落的贵族控制,但是在作战能力、士兵素质上远不及中央亲军。在兵员的选拔上,年龄一般限制在15以上50以下,一般选择身强力壮者编入兵籍。

这一套兵制规定,实际上加强了皇帝对于游牧军队的控制,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由于契丹是刚刚从原始的部落联盟阶段,步入到游牧国家政权当中,因此在具体的民族习性、国家治理、思想意识等方面,还保留着明显且浓厚的氏族部落风气。

但是由于社会阶段革命性变化,使得原来的部落习惯已经难以适应。

因此在耶律阿保机的统治下,按照汉族政权先进和丰富、有效的国家治理经验,对于契丹的基本政权管理也进行了调整。

比如在律法的制定上,由于游牧民族剽悍、狂放不羁的性格难以控制,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律管控的话,那就和一盘散沙没有区别。

因此为了维护契丹新生政权的社会秩序,统治加强皇帝对于整个游牧国家,特别是那些独立性较强部落的专制统治,阿保机依据汉人律法制定了具有契丹特色的律法体系。

比如在财产纠纷、政治矛盾、社会动乱等方面的律法,都已经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加强契丹的统一基础,在思想文化上阿保机也进行了共同意识的改革。

比如阿保机命令当时的汉族官僚,借鉴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相继创制了契丹大字、契丹小字。文字上的统一,有效推动了契丹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政令的顺利实施。

契丹在经过第一代皇帝耶律阿保机的改革之后,逐渐步入了发展正轨,在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实际上是契丹国力快速发展,并且走向强大的关键阶段。

在强大的契丹游牧铁骑的加持下,耶律德光先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对外入侵战争,使辽国的势力范围得到空前扩大。

向东相继吞并了渤海国,统治东北女真地区,向南深入中原腹地,特别是河北地区,同时掠夺了幽云十六州,从此南下中原再无地理上的阻碍。在广阔的统辖范围中,辽国实际上空的民族也越来越多样化。

像契丹、汉族、渤海人、女真等等都是当时辽国境内的主要民族,对于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庞大游牧帝国,如何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实际上对统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对此耶律德光依据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差别,进行了分而治之的政治统治,辽国设立的独具少数民族统治特点的南北面官制,便是针对复杂的民族关系出台的。

南北面官的命名是依据其位于皇帝牙帐的方位进行的,在牙帐之南的即为南面官,其主要负责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聚集区的统治,官员设置也是胡汉杂糅。

而牙帐之北的则是北面官,主要负责契丹和其它少数民族的统治,官员一律任用契丹人。由此胡汉分治的政策推行开来,保证了短时间内辽国民族问题的稳定。

辽国自从建立之初,到其发展到拥有强大国力和广阔统辖范围之时,实际上只经过了两代帝王,差不多30年的发展时间。

在如此短时间中,就能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游牧帝国政权,实际上凸显了游牧民族那种疾风暴雨般的政权发展特点。

不过辽国的崛起,除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之外,其实离不开耶律阿保机和耶律德光两代帝王的苦心经营。

军队固然是游牧民族和游牧政权,赖以生存的重要暴力工具,但是如若没有完善的军队体系进行管控的话,这样以军队为基础的游牧政权,很快便会陷入到军事分裂的局面当中,迅速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