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军不是辛弃疾的部队,为何朝廷还要调任辛弃疾,一昧排挤他?

2020-10-09 17:39:29 作者: 飞虎军不是辛

1. 归正之臣不获信,半生愤慨半生愁

"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在南宋的朝廷中,根本没有人能够真真正正的理解辛弃疾的心情。他并不是随着高宗南下的那批人,他曾经在金国的统治之下生活,属于"归正之人"。

正因如此,他知道金国的人的残暴,知道他们的可恨,所以比任何人都想恢复中华。因为不是最早投靠的那一批,朝堂上的大臣们把当成是异己。而这些人大都是主和之辈,一昧的贪恋荣华富贵,苟且偷生。

凡是有人提出北伐,他们必定提出反对。更别提辛弃疾还有一个归正的身份。而创立飞虎军,辛弃疾无异于将把柄递到歹人手中。他们正愁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制裁稼轩,正好可以利用皇帝重文轻武,提防武将的心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信任武将这是印在赵家皇帝基因里的,宋孝宗也十分忌惮辛弃疾会割据自立,因此不断的调任他去不同的省份。

2. 同僚之间无情谊,宦海浮沉应知悉

既然庙堂之高不能容身,那辛弃疾就去往江湖之远。淳熙六年,他担任湖南转运使之际,当地发生了农民起义。他与湖南安抚使王佐,被委派共同清剿叛乱。可是二人的性格都十分执拗,在王佐看来,起义之人皆是乱臣贼子,株连九族也不为过。

而辛弃疾更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其眼里,如果当地的官员做的足够好,能够保证百姓们吃饱穿暖,谁还会去顶着杀头的罪过,犯上作乱。主要还是因为吏治不清明,财政不廉洁,贪赃枉法之人太多,才导致了起义的发生。

自此以后,两个人算是结下了梁子。辛弃疾是坦坦荡荡的君子,他有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怕得罪人。同时,也不擅长在背后给人捅刀子。其实这种正直的性格,不适合混迹官场。

后来为了建立飞虎军,他一边发动囚犯"以石赎罪",一边将税酒改为榷酒。王佐紧握住这次机会,不断的参辛弃疾。再加上朝中小人旁敲侧击,添油加醋,辛弃疾被调任是迟早之事。果不其然,淳熙七年他就调任到了江西。

(三)、本愿以身将国许,壮志未酬身先死

"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辛弃疾本为一介书生,为了反抗外族入侵,愤然投笔从戎。

岂料天不遂人愿,一生历尽波澜,至死也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他的后半生如此坎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创立了飞虎军。

1.整顿吏治为佞怒,上下勾结害忠良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辛弃疾为了飞虎军的成立,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维持军队最好的办法,就是开源节流,以扩充财政收入。

以石赎罪和榷酒是开源,那么惩罚贪官污吏就是节流。这些人只要下了台,对国家对军队百利而无一害。首先,严肃了官场纪律,就无人再敢私吞公款;其次,他们的财物可以充公;再次,没有了这些人作威作福,起义叛乱就会少很多。

不仅仅是湖南,整个南宋充斥着这些蛀虫。凭借着辛弃疾一个人的力量,怎能扭转乾坤。他们个个都是手眼通天之辈,在朝堂上也有自己的势力。他们开始借着辛弃疾筹划飞虎军大做文章,如此既可以保全自己的利益,又能够让辛弃疾下台。

2.可歌可泣英雄魂,流芳千古忠臣魄

就在辛弃疾辗转多地为官,心灰意冷之际,韩侂胄的上台再度引燃了他北伐的希望。辛弃疾先后被任命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还被赐予了金腰带。

在镇江时,辛弃疾发现自己再度遭受蒙骗。尽管韩侂胄想要北伐,可是朝中大多数人并无此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