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建筑史诗,齐长城到底藏着多少秘密

2020-10-22 17:44:19 作者: 齐鲁建筑史诗

齐长城作为齐国南境重要的完整的防御体系,是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关于齐长城的修筑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齐长城最早见于《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又记载管子问于桓公曰:“敢问齐方于几何里?”桓公曰:“方五百里。”管子曰:“阴雍长城之地,其于齐国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但《管子》成书于战国年间,再者齐桓公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子·小匡》),整个国家在外交和军事上处于积极主动态势,不需要修筑长城这样被动防御的工事,因此齐长城修筑于春秋早期之说不足为信。通过考察齐国南部与诸邻国的关系来看,会发现莒与齐长城早期的修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春秋以来,各国之间征伐日益加剧。齐长城作为齐国内政外交的见证,他的修筑历史与齐国历史发展演变密切相关。春秋初年,齐国与莒国的边界线并不长,直到齐灵公时期,齐国灭掉莱国,将齐国的边界扩展至胶东,齐国东南边境与莒国才有漫长的边界线,齐国的东南边境国界线变得不太平。莒国虽是小国,却也不容小觑。

莒国是古东夷少皞部族后裔所建立,《春秋大事表》中记载:“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吴。”《春秋·隐公二年》“莒人入向”,《春秋·隐公四年》“莒人伐杞”,《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国伐莒遭遇大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莒子重赂之,使无死,曰:‘请有盟。’华周对曰:‘贪货弃命,亦君所恶也。昏而受命,日未中而弃之,何以事君?’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莒人行成”。齐侯袭莒,不仅“伤股而退”,并且莒人杀齐国大夫杞梁。《左传·昭公元年》“莒人灭鄫”,《左传·昭公二十二年》“齐北郭启帅师伐莒”,莒君“败齐师于寿余”。莒国能够攻伐其他国家并且能够多次打败齐国,这说明莒国本身实力不容小觑。另外莒国还经常为其他国家的政治落难者提供避难。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由于莒国春秋时期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及其自身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为他国避难者提供庇护之所,确保其安全。”能够为其他国家政客提供栖身之所,这也是莒国国家实力的表现。作为春秋时期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国家,莒国的灭亡对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局势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对齐国的边境安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关于齐长城东西两段的修筑的时间,西段早于东段没有争议。但是关于东段齐长城修筑的时间,一些史学家认为是在楚国灭莒之后,齐楚两国接壤才开始修筑东段齐长城。 “齐之长城,既非一时代所完成,若以全部论之,则当以西部之建筑为最先”,而东段齐长城“当建于楚人灭莒之后”。王献唐认为初段防鲁,后则全部防楚。但在考证齐长城东段的地理位置以及复杂的边境形势后,会发现齐长城东段莒县一段在楚国灭莒之前就已经部分修筑,齐长城修建时间肯定早于楚国灭莒。这也与《清华简·系年》披露的齐长城修筑时间“晋敬公立十又一年”相吻合,时在楚国北上灭莒之前,齐长城东段已经部分修筑,很有可能与阻挡莒国的攻势有关。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毫无疑问其主要的使用功能是御敌防守。”长城修筑的主要目的是防御,如果没有防御对象的话,长城基本上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长城一般是在山脊线上按照山脉的走势修筑,在战略要地会加强筑防。莒对于齐国而言,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齐闵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尽归燕国,齐国仅剩莒、即墨两城仍在坚守。

《史记·乐毅列传》:“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齐国几近亡国。其后田单以火牛阵破燕,并乘势收复失地,莒和即墨成为齐国反攻的据点。可见莒对齐国的存亡具有重要意义。春秋中晚期莒国式微,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楚国势力扩张到淮上,灭蔡后,进而灭莒,但莒距楚国本土过远,难以长期占有,莒之全境最终被齐国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