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虎谋皮的尝试——浅析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的源流和表现

2020-09-20 16:56:52 作者: 与虎谋皮的尝

前言:禅让思想起源甚早,在我国古史里,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的故事家喻户晓。

禅让制是一种原始、朴素的民主思想,是否真的存在过,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西晋时,汲冢出土的战国时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就让舜的圣君人设坍塌了。

书中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舜在囚禁了尧夺得帝位后,还将尧流放到平阳,还不让他与儿子丹朱相见。

禅让制只是儒家对上古社会一种理想化的想象。

在战国时理想终于照进现实,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了国相子之。但是子之的王位还没坐热,燕国就差点被齐国灭了,哙和子之双双被杀。

到了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再度流行起来。要知道,与去古未远的战国时代相比,西汉是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和“君权神授”的皇帝谈禅让,无异于与虎谋皮。

是什么情况造成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复兴的呢?下面就来谈谈西汉禅让思想的源流和表现。

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的源头

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后,曾经和他的老爹刘太公开过一个玩笑:“您老曾说我以前游手好闲,不治产业,不如二哥能干,现在您看看,我和二哥的产业谁更大呢?”

玩笑归玩笑,但这可以看出来,在刘邦眼里,这汉家天下是他个人私产。

刘邦的影视形象

不过,刘邦“家天下”的观念是有一批人和他唱反调的。在汉初,有相当多的人,特别是儒生认为这个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不是您老刘家的。

汉儒一方面为统一的大帝国服务,一方面又继承并发挥了先秦“天下为公”的思想,不时地冒个泡,刷下存在感,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韩婴。

这是西汉中期后“禅让”思想的第一个源头。

韩婴在汉景帝时为博士,著有《韩诗外传》一书,书中明确提出了天下共有的思想:“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若四时之运,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 ”

韩婴的说法只是在给《诗经》作注,纯粹是学术问题,还谈不上什么政治问题。加上当时西汉的国势蒸蒸日上,没人会觉得他韩婴是要提出禅让来搞事情。

因此,这种和皇帝唱反调的说法不但没给韩婴惹祸,他本人反而凭着出众的学问,官位步步高升,在景帝时当上了常山王的太傅。

第二个源头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学说。

董仲舒的学说主要是糅合儒家的春秋公羊学和先秦阴阳家的“灾异说”和“五德终始说”而成,在西汉中期后成为正统主流思想。

董仲舒提倡大一统,肯定君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点也是董学成为两汉官方哲学的原因。

但是董学中还包含着对皇权极具威胁的因素。

董仲舒认为,人间发生灾害是上天对皇帝的警示,严重到无可救药的时候,上天只能让其破败而让别人受命为天子了。

汉武帝刘彻也察觉到董仲舒学说的危险性,因此在采纳其有利于巩固皇权的部分学说,“改正朔、易服色”宣示正统后,又因其言“阴阳灾异”将其下狱,最后将其调任诸侯王的国相,终其一生再未得重用。

董仲舒

我曾在之前撰写的文章《皇帝要改革,女主要守旧,谁是西汉的戊戌六君子?》一文中提到,中国政治史有一大特征:学术成于下,政治成于是上,由学术指导政治。

上述两位学界大咖提倡的理论,为“禅让”学说的流行提供了思想之源,只需等待一个时代契机,他就要形成洪流滚滚,冲上历史前台,要来影响政治了。

“禅让”思想的种种表现

西汉“禅让”思想真正露头是在汉昭帝初期,他的出现具有深刻历史政治背景,也就是我上面说的时代契机。

汉武帝刘彻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对外开疆拓土,对内兴礼制乐,但他又穷兵黩武、穷奢极欲,到其晚年,国内已经是民怨沸腾,盗贼四起,汉家天下隐然有摇摇欲坠之势。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