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对于宰相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明朝洪武十三年,撤销中书省及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等官职,废除秦汉以来的宰相,由皇帝直接处理一切政务,只从翰林院等文翰机关选调官员加殿阁大学土衔,辅助皇帝阅看奏章,处理文节,以及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谕等,并且作为皇帝的顾问,但“不得平章国事”。英宗以后,内阁大学士权势渐重,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首席大学士习惯上称为“首辅”或“首揆”。
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次辅不敢与之比较。英宗初年,杨土奇任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任文渊阁大学士,杨溥任武英殿大学士共同辅政,并称“三杨”。嘉靖年间,夏言,严嵩、徐阶先后以首辅执政。隆庆至万历初年,张居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针对当时弊政,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
清朝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内阁大学士的职权逐渐被军机大臣所替代,不过,军机大臣之资望特重者,仍授予大学士,做为荣典。有不少大臣以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如尹继善、刘统勋,庆桂、舒赫德,梁国治、那彦成、长龄等。军机大臣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总结:宰相,作为一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一起产生的。是古代帝王之下的最高官职。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设置丞相,明朝废丞相、设六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唐朝是用增加丞相的方式来削弱每个丞相的权力, 到明清废除宰相制其最终目的就是——加强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