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一种什么官职?它的具体官称有哪些变化?

2020-10-26 09:39:09 作者: 宰相是一种什

宰相,是我国古代辅佐君主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它不同于夏商的巫史和西周,春秋的世卿。它的前身是君主的家务总管——宰或太宰(也称冢宰)。春秋以前,辅佐君主处理政务的是巫史、卿士(诸侯国称卿)。巫史、卿士都是世袭贵族,君主不能随意撤换。他们掌握着军政实权,在政治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春秋初期,一些有作为帝王君主,为了使国家富强起来,抑制和打击世袭贵族,起用出身低微没有背景的家臣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最早的宰相。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宰相的称号不一,有相、令尹、大尹、太宰、相邦、相国、丞相等不同得称呼。如春秋齐国的管仲、晏婴称相,楚国的孙叔敖称令尹,宋国称大尹,吴国的称太宰。战国时期,赵国的公连仲、肥义称相国,秦国的张仪称相邦,甘茂右丞相,吕不韦先为丞相,后尊为相国,当然,有的诸侯国仍用国君的近族担任相、丞相或令尹,但不能世袭,君主可随时撤换他们,甚至可加以惩处,与以前的世卿是有区别的。

宰相的称谓是战国后期才正式出现的,是同一类官职(相,相邦、令尹等)的通称,最初见于《韩非子》等书。 《韩非子·显学》: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吕氏春秋·制乐》中记载:

“宰相,所与治国家也。”

秦汉时期的宰相官职建立的锥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定丞相为宰相的正式官称,有时分左,右,以右为上。如由宦官担任,则称中丞相,在秦朝先后任丞相的,有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等。

汉初延用秦制,以丞相或左右丞相为宰相之职,如称相国,则地位稍高。汉武帝以前,担任丞相的都是有侯爵的功臣,如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张苍、申屠嘉、周亚夫等。汉武帝时,外戚权势日重,逐渐形成以尚书机构为中心的内朝,外戚多以高级侍卫武官大将军、骠骑将军等加领尚书事衔,掌握朝政实权。领尚书事,成为新的宰相官称。

汉武帝死后,昭帝年幼即位,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以车骑将军,上官桀以左将军,共领尚书事,受遗诏辅佐少主。其后,张安世以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霍山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史高以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萧望之以前将军、光禄勋领尚书事,皆为宰相之职。汉元帝时期,用宦官弘恭、石显任中书令(即尚书令),专断朝政,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西汉末,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徒有虚名,实权都在尚书台。行使宰相职权的,或以高官录尚节事,或尚书令。宦官掌权时,也都能接受尚书奏事。明帝寸,赵憙为太傅,牟融为太尉,并录尚节事。殇帝时,以张禹为太傅,徐防为太尉,参录尚书事。顺帝时,李固为太尉,录尚书事。顺帝死后,梁太后临朝,梁商以大将军参录尚书事,理朝政达二十年。当时担任尚书令的有左雄、黄琼、陈蕃等。

魏晋以后,尚书台发展为尚书省,由文书机关变为中央最高行政执行机关。录尚书事、尚书令仍为宰相之职。但为起草、批答、传达文书,又建立了中节省,中书省的长官中书监、中书令成为新的宰相职称。南北朝时期,皇帝又用亲近侍从参与政事的审议,谋划和决策,因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也往往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东汉末年,在董卓和曹操专擅朝政时期,又恢复相国、丞相的官职,但大都为权臣自命,或者是皇帝被迫任命的,常常成为权臣篡位前的过渡,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宰相。当然也有少数仍为宰相的职位,如蜀汉的诸葛亮。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宰相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著名的宰相还有:蒋琬(蜀大将军录尚书事)、裴秀(西晋尚书令)、张华(西晋中书令),庾亮(东晋中书令)、谢石(东晋尚书令),王献之(东晋中书令),王猛(前秦尚书令),魏收(北魏中书令)、宇文泰(西魏尚书令)等。

隋唐以后,宰相的官称越来越复杂。

就正常制度而言,三省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尚节令都是宰相,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