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后,李世民急迫修改李渊的宗室分封政策,意图和目的何在?

2020-10-30 04:01:10 作者: 即位后,李世

据《旧唐书》当中记载李渊对李神通之子进行封王的举措先:"高祖受禅,封义兴郡公,进封胶东王,授陇州刺史"。试想一下,一个毫无功劳,仅仅是凭借其父恩荫的人在唐高祖李渊时期都能够封王,由此可见李渊对于宗室是一股脑的扶持。

而李世民上台之后,对于宗室的分封比他老爹李渊靠谱多了,李世民对于那些劳苦功高、功勋卓著的宗室大将延续李渊时期的政策,对他们进行优待,例如河间王李孝恭、江夏王李道宗等人,但是对于一些没有功劳,仅仅是依靠血缘而得到王爵的宗室,李世民是坚决的给与压制,削爵、降职。

同样作为李神通之子的李孝逸却仅仅被封为郡公,据《新唐书》当中记载称:"孝逸少好学,解属文。初封梁郡公。高宗末,历给事中,四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由此可见,两人在分封政策上的第一个不同就在于对待宗室的分封态度上。

2:对待功臣的封赏力度和方式不同

李渊时期,对于一些有功之臣的确是进行的大规模的封赏,例如被誉为李渊第一亲信的裴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新唐书》当中记载称:"及京师平,赐良田千顷、甲第一区、物四万段,转大丞相府长史,进封魏国公,食邑三千户。"但是李渊的封赏的两个依据是是否是亲信的人,如果不是即使是劳苦功高也难以得到与之相对于的封赏,是否是宗室则是另外一个标准。此外,李渊对于工臣的封赏更多是是荣誉性质的虚封,炙手可热的权臣裴寂也仅仅不过实封三百户。

而李世民上台之后,迅速制度了严格的标准的分封制度政策,严格按照军功大小来对功臣进行分赏,一改李渊任人唯亲之嫌。除此之外,李世民还对李渊的封赏内容做出调整,有主要赏赐财务转变为封地封民,大量功臣的封户由虚封转变为实封。对于功臣集团的封赏方式和内容的不同是两人之间的第二个显著差异。四:为何李世民继位之后就急切的改变李渊时期的分封政策呢?

1:宗室权力过大,封赏过多,不利于巩固统治

李世民改变李渊的分封政策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宗室已经有尾大不掉之嫌。首先是当时宗室权力过大,对于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李世民就是凭借亲王的身份,暗中积蓄实力,最后一举发动政变夺取了唐朝的帝位。

而当时位高权重的宗室还有很多,据《旧唐书》当中宗室第一人李孝恭的评价称:"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

在这种情况之下,限制宗室的权力,巩固加强皇权,防止玄武门之变重演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此外,当时宗室封王的人数过于庞大,对于当时的国家财政以及百姓都造成不小的负担。

据《旧唐书》当中记载李世民对削减宗室的态度称:"朕理天下,本为百姓,非欲劳百姓以养己之亲也。"由此可见,当时李世民继位之初,宗室的规模达到了比较庞大的地步,长此以往,对于唐王朝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加之当时国家财政拮据,更需要削减宗室待遇。

2:对功臣的分封不公,不利于唐朝开疆拓土

从什么的叙述可知李渊时期对于功臣的分封态度是依旧亲疏来划分的,而非功劳的大小,裴寂在建国的过程当中并非是功劳最大的,但是得到的封赏却是让他人难以企及的存在,引起了当时很多人的不满。

据《新唐书》当中记载刘文静对立李渊封赏的的不满称:""起义之初……与长史(裴寂)位望略同;今(裴)寂位仆射,臣官赏不异众人。"李渊还通过赏赐大量国库的财物来安抚功臣集团。

李渊的种种做法给唐王朝埋下巨大的隐患,许多功臣心生不满,而且赏赐方式的不对给国家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李世民正是看到了这些隐患,才会在继位之初就迫不及待的改变分封政策。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