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范仲淹孤城闭: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

2020-10-31 20:59:01 作者: 赏读范仲淹孤

范仲淹深沉边塞词,长烟落日孤城闭,写的是哪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朝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和唐朝不一样的是,宋朝关于边塞的诗词非常少。这是因为唐朝尚武,许多文人可以通过幕府,投笔从戎,寻求军功,而且唐朝崇尚的是,“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而且许多通过节度使幕府,从事和军事相关的工作,比如岑参,就曾经是军节度使判官,比如李商隐,晚年能真正在军中做幕僚,引以为骄傲。

在唐朝,高级文官和幕僚是可以带剑和刀的,这无疑给文人增加了英雄豪气和精神动力。而武官的尊重度比文官高。

但是在宋朝,这一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制度被废止。宋朝为了防止军人权力过大,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选拔的文官充斥各种国家岗位,武官不但选拔少,升迁难,而且不受重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派文官去军队去训练督战。而边防的将士文化程度偏低,所以边塞诗作非常稀少。

但宋朝也自食恶果,一个不注重边防的国家,不培养军事将领保家卫国的朝代,最终被敌国的铁蹄碾得粉碎。

所以范仲淹的边塞诗就极为可贵。

他虽然是一文官出身,遭受多次贬谪,从京官贬地方小县令,但是范仲淹慷慨务实,作风扎实,忧国忧民,有很多关于现实政治的真知灼见和身体力行,“处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在封建时代,一个官员如此的作为,是超乎了时代的,他是真正的爱国,爱着这一个国家的江山和人民。

1040年,不受皇帝和朝臣待见的范仲淹已经51岁了。六年前他因为郭皇后误伤宋仁宗,宋仁宗想废后,范仲淹以朝廷谏官的身份阻止废后,皇帝一纸诏书,将他放到睦州做知州,反正在范仲淹的仕途里,这也不是第一次。于是他就在睦州小地方呆了六年。

但是49岁这年,边境发生了大事,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并且屡次进犯边境,延州被围,边境告急。朝廷这才想到起用范仲淹。范仲淹也真是宋朝的一座佛,一拜就灵,三年左右,就用他的实干和谋略安定了边境,直到李元昊请求议和,向北宋称臣。

这首词就是写在范仲淹知延州期间。他从一个文官转变成安定边关的主帅,留下了深沉慷慨的边塞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苏州人,他年轻时也曾经效力军中,有过短暂的广德军司理参军的小岗位,但是南方的军队和军营和北方到底不一样,最明显的就是气候。这也和范仲淹所有做官的地方不一样。

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三山并立,两水交会,是宋朝与西夏的边境地区,属于多山的黄土丘陵地带,平均海拔都在1200米左右,在秋天,干冷少雨,容易出现霜冻,而冬天之风雪更加寒冷凛冽。

所以范仲淹一句话,这地方秋天风景和别处真的不一样,是大雁南飞,看到这里都不肯停留。荒凉苦寒之地呀!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可以说延州在宋朝就是在荒山里的孤城,北宋的将士百姓戍守在这里,易攻难守。元昊夺此城的心早已有之,他是高原游牧部落,经常带兵马骚扰此城。可忴延州经常处在元昊的围困当中,那四角边声,是敌人来了的预警,官兵和百姓却没有宁静的黄昏,在烽火烟雾和落日余辉下,关闭城门,做严防死守。

而延州在头两年屡遭元昊劫掠,每次战争都是对这座边关小城的摧毁,但是是不屈的将士和百姓一次次让延州活过来,没有落入元昊之手。

但是范仲淹,也看到了延州的可忴,它象努力存活在荒山的孤儿,一座很难有及时救援的孤城。

当黄昏关闭城门,不是为了宁静的安睡,是不得已的生存和抵抗。而他就是城中的主帅,百姓中的一员,等待的是生存还是死亡的战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