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清朝雍正皇帝创设“密折制”是为密折制度之滥觞,那么在雍正皇帝真的是第一个使用密折制的皇帝吗?事实是远在雍正之前,明朝时期就已经有大量使用密折的情况,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02
密折在明代也被称为“密疏”、“密奏”、“密揭”、“实封”等,但是不管怎么称呼,它的核心内容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保密”,和一般的题本、奏本不同,明代的“密疏”也和雍正的“密折”类似,都是直达皇帝御前由皇帝亲手批阅,而不会假手内阁票拟,密疏经过皇帝批阅过后,才会下发内阁处理。清代的“密折制”可以说就是在继承明代密折的基础上,才会发展形成了一项完善的制度。
要谈论明代的密折制度,那么就要先了解一下明代一般的奏疏处理流程,实际上在我们之前谈到的有关言官给事中的文章明代言官职能考:明代言官真的是职业杠精+喷子吗?(上)明代言官职能考:明代言官真的是职业杠精+喷子吗?(下)里就已经详细叙述了一般的奏章处理流程,当时讲述的是明代中后期一般奏疏的处理流程,我们在这里再给大家讲讲明初之时的奏疏处理。
密折实物图
03
明初继承了元末的制度,朱元璋在中央设置了中书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当时四方的奏疏都必须先经过中书省处理,“凡上封事者,命中书省发缄视之,然后以闻。”
因为当时奏章都必须经过中书省再上奏给皇帝,所以说胡惟庸以丞相之位能够蒙蔽圣听,能够做到“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明初没有所谓的“密疏”,因为不管怎么上疏都必然会经过中书省,也就导致了丞相可以一手遮天隐没对自己不利的奏疏。
为了削弱中书省对于奏疏的影响力,明太祖朱元璋特地设置了通政司来转呈奏章,管理天下公文的出入,避免所有的奏疏都经过中书省导致皇帝受到蒙蔽,史载通政司设立之后“洪武、永乐间,实封皆自御前开拆,故奸臣有事即露,无幸免者。”可见通政司的设立对于“密疏”的推行是一个重大的起步。
建极殿
04
之后明太宗朱棣靖难起兵改革祖制,设立了内阁辅佐处理政务,但是当时朱棣十分勤政,天下奏章基本上都是亲力亲为,所以外廷的通政司在转呈奏章的时候只是将一般奏疏和密疏做了区分,而在处理过程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在内阁设立以后,明代处理奏章的流程又出现了新变化,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处理奏疏大多数是皇帝一个人批阅,十分劳心劳力,而明太宗朱棣在处理一般奏疏时大多与内阁阁臣商讨,得以省去不少脑力活动。
“永乐、洪熙二朝,每召内阁造膝密议,人不得与闻,虽倚毗之意甚专,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也。”
虽然说此时批答都是出自皇帝之意,没有委任他人,但是实际上奏疏处理结果中就已经包含了阁臣的意见了。
故宫俯瞰图
05
而明仁宗更是每次遇到机务都会专门派人到杨荣等阁臣府上咨询意见,让他们筹划。如果说仁宣之时一般的奏疏处理还能说是皇帝基本都有过目,到了明英宗时期就不一样了。英宗由于其本人即位时年龄太小,才九岁,所以不能独立处理政事,政务就委任于内阁,使得内阁权力增大并使得司礼监在明代政务处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了出来。
“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
这便是明朝中后期逐渐形成的一般奏疏的处理流程,更加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翻看以前的给事中篇章。
06
和普通奏章的处理流程不一样,明代皇帝对于密疏的处理过程对比一般奏疏而言十分简化,密疏在明代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