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篇所说,东汉王朝最后一次宦官和外戚的争斗,在王朝将要走入末路时踹了它一脚,直接将其踢入深渊。而董卓及其属将的一番折腾,直接把深渊的出口给焊死了。东汉,实际上是亡于董卓及其属将手里的。
董卓的发迹,与地方豪族背景有很大关系
尽管董卓膂力过人、早年就游羌中,和豪帅相结,为羌胡所畏。在西凉羌人中有些名气,但其真正在政治上起势,恐怕地方豪族背景很深。
1.董卓的父亲君雅曾经做过颍川郡轮氏县的县尉
《后汉书》引《卓别传》说:“卓父君雅为颍川轮氏尉,生卓及弟旻,故卓字仲颖,旻字叔颖。”
2.和豪帅相交需要一定经济与政治基础
豪帅是军事首领,有的时候指汉族的首领,有的时候指是少数民族的首领。我想,董卓处于凉州,又在羌人聚居地,这豪帅多少有些羌族小首领的意思。下面这则史料也用“豪帅”,确实是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和地方势力的称谓。
《三国志·黄李吕马王张传》:李恢做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的时候。【臣松之讯之蜀人,云庲降地名,去蜀二千馀里,时未有宁州,号为南中,立此职以总摄之。】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和各路豪帅交往的时候,董卓杀耕牛款待他们,豪帅为了感谢他,送他“杂畜千余头”也可以从侧面说明,董卓家庭的经济实力。
3.桓帝末,要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董卓被选中了
桓帝的时候要“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这里的“以六郡良家子”是有身份要求的。史料中关于“良家子”的提及也有不少: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索隐】:案:如淳云“非医、巫、商贾、百工也”。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汉书·百官志》太子舍人,二百石。本注曰:无员,更直宿卫,如三署郎中。《汉官》曰:“十三人,选良家子孙。”
《汉书·冯奉世传》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也。至武帝末,奉世以良家子选为郎。
“良家子”就是除了医、巫、商贾、百工这几个行业从业者的后代。方诗铭先生的《三国人物散论》中详细了论述了“以六郡良家子”的具体内涵:
《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这里颇为生动的描述了这一地区的特点。从当时的行政区划来说,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四郡属于凉州,上郡、西河两郡属于并州;但是,以自然条件、民风材力而论,六郡完全相同,并不因为分属两州而有所差异。从西汉开始,就从并、凉两州的六郡“良家子”中,选拔“期门”、“羽林”,即皇帝的卫士。这个地区的人们“修习战备,高上气力”,这仅是条件之一;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良家子”,他们必须出身“良家”。据《汉书·地理志》注引如淳的解释,即“医、商贾、百工不得豫也”。再据《史记·李将军列传》索隐:“如淳云:'(良家子)非医巫、商贾、百工也。”’汉代将“医巫”、“商贾”、“百工”的人家认为非“良家”,其子弟也不能作为“良家子”,反之,凡是非上列人家的子弟,即所谓“良家子”。董卓的父亲担任过纶氏的县尉,董卓本人也担任过凉州的州郡吏,当然可以具备入选的条件,成为“期门”、“羽林”。[1]
4.董卓后面做上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在凉州当地,没有豪族背景几乎是不可能的。
董卓入选羽林郎后,在中郎将张奂手下做军司马,击羌人有功,拜郎中。后又迁西域戊己校尉,但是因为犯事被免冠了。有意思的是,董卓被免官后没多久,又能升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没有豪族背景几乎是不可能的。
5.董卓的崛起,也有赖于同乡中郎将张奂、段颎等地方权势家族提携
《后汉书·张奂传》说:“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张奂是敦煌郡人,其父张惇又曾任汉阳太守,敦煌、汉阳两郡都属于凉州,说明父子两人在凉州具有较高威望。张奂所以推荐董卓,是欣赏他的”才武”,以及在凉州的知名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