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错上加错

2020-11-02 12:51:41 作者: 吴三桂错上加

吴三桂曾经是可以左右民族进度的一个关键人物,但是由于他贪图私利,引清军入关,给满清充当马前卒,残忍地杀害了大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终结了汉人最后一个王朝——明朝。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之一,遭世人唾骂。然而,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封藩云南的平西吴三桂举兵反清,一度声势浩大,波及十余省,兵马数十万,即所谓“三藩之乱”,最后却由胜利而变相持,由相持而遭覆亡。当时,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战争初期把满清八旗军打得满地找牙。

当时康熙才二十岁,年轻气盛。他正沉浸在拿下鳌拜的自信当中。他自以为拥有至高权力,拿下吴三桂更不在话下。然而,康熙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吴三桂。吴三桂远在南疆,鞭长莫及,吴三桂有地盘,有军队,你康熙再牛逼就能一纸谕令,让吴三桂和他的部属,撤出经营了十年之久的云南、贵州,再去驻防山海关,再去拓荒垦边,分明是激其生变,促其反叛。 结果,这场仗,打了八年,吴三桂差不多打下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这其间,双方进行过六次殊死决战,吴军胜四,清军胜二,吴是占上风的。几年的仗打下来,吴的总兵力为清军的两倍,无论数量和质量上,玄烨都不是吴的对手。因此,如果不是吴三桂病死,战争未必就能很快结束。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撤藩,大多得付出极大的代价。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用晁错计,削夺诸侯国部分土地,归中央直接管理,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与其他五位侯王,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抗中央政府,史称“七国之乱”。刘启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大军镇压,历时三月,叛乱平定。公元1399年,明惠帝朱允炆纳齐泰、黄子澄削藩之策,是年七月,驻北京的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举兵反。这一仗打了四年,朱棣攻入南京,惠帝自焚,叔叔夺了侄儿的江山。只有公元961年与969年的宋太祖赵匡胤的两次“杯酒释兵权”,算是一次成本极低的“削藩”行动。

看来,作为少年天子的康熙,并没有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教训,而是一意孤行,非要逼吴三桂就范。结果,他自己也承认这场险胜,与失败无异。“伪檄一传,在在响应,八年之间,兵疲民困。”但康熙并不责备自己,却仍振振有词地反问大家:“忆尔时惟有莫洛、米思翰、明珠、苏拜、塞克特等言应迁移,其余并未明言迁移吴三桂必致反叛。议事之人至今尚多,试问当日曾有言吴三桂必反者否?”吴三桂主导的“三藩之乱”重重打了康熙的脸,并差一点将满清王朝中止。因为当时八旗兵战力已废,后来镇压吴三桂的两只主力都是前明边军的底子:张勇的甘肃绿营和赵良栋的宁夏绿营。这样一来,康熙对吴三桂就不是一般的恨,那简直就是恨之入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九,玄烨谕令,将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而对于吴三桂来说,一心充当满清忠犬,不留后手,垂垂老矣方才被迫起兵,没有得力继承人,也是他咎由自取,半生作孽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