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3岁中进士,是太子知己,太子继位后说:你是有才无德的小人

2020-11-18 12:53:48 作者: 神童3岁中进

为了更好地为朝廷选拔人才,宋朝保留了科举制里的童子科,只要年龄在15岁以下,并能通经作诗赋的儿童都能参加。对于特别优秀的,皇帝还会亲自考试,通过后即赐进士出身。童子科举为宋朝输送了许多人才,比如晏殊、杨亿等人,都成为了一代贤相。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蔡伯俙也是一位通过童子科进入政坛的神童。

公元1013年,福建福清有一位名叫蔡伯俙的小神童出生了,此人天赋异禀,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有一次,蔡伯俙的父亲做寿,当地的一位举人特意给他写诵读了一篇晦涩难懂的祝寿词,不满3岁的蔡伯俙只听过一次,就能通篇背诵,众人瞠目结舌,佩服不已。那位举人也大为惊叹,建议蔡父让蔡伯俙去参加童子科。

在几个月后的童子科考试中,蔡伯俙大放异彩,顺利无阻地进入殿试。殿试时,面对宋真宗的提问,蔡伯俙从容应答,宋真宗大为赞叹,赐蔡伯俙进士出身,并授予秘书省正字一职。因为很喜欢蔡伯俙,宋真宗便将他留在宫中,和晏殊一起做太子赵祯的伴读。

当时的赵祯年纪尚小,贪玩厌学,一有机会就会丢下功课,四处玩闹。遇到这种情况,晏殊总是会百般劝阻,希望赵祯能用功读书。对于整日唠唠叨叨的晏殊,太子很是讨厌,总是远远地躲着他。

而蔡伯俙则一味迎合讨好赵祯,不仅帮着赵祯逃学,还帮他写文章,以应付师傅和宋真宗的检查,赵祯就把蔡伯俙当成知己,两人的关系十分要好。因为皇宫内门槛都很高,年幼的太子跨不过去,每每这时蔡伯俙都会赶紧趴在地上,当赵祯的"板凳"。

有一天,宋真宗问蔡伯俙远离家乡,会不会思念父母。蔡伯俙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皇帝就是臣的父母。"这个答案让宋真宗很高兴。

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13岁的赵祯继位,即宋仁宗。因即位时,宋仁宗年纪尚小,便由太后刘娥掌控朝政大权。几年后,赵祯开始亲政,大力提拔人才。昔日不被宋仁宗喜欢的晏殊被授予要职,一步步做到了宰相。

起初,众人都以为与宋仁宗交好的蔡伯俙也能受到重用,可出乎意料的是,蔡伯俙为官多年,却只是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官职,最高也只做到司农卿(管理农业事务),对此,蔡伯俙一直心有不满。有一日,蔡伯俙借面圣的机会,假装不经意地问宋仁宗为何重用晏殊,不重用自己。

宋仁宗听了后,淡淡地说道:"朕那时年幼无知,是非不分,误以为你是忠臣良才,成年后才懂得晏殊其实是可敬之人。如今朕是天下之主,需选贤举能,辅佐朕治国安邦,晏殊德才兼备,正是这样的贤臣,而你却是个有才无德的小人,朕怎么能重用你?"听了宋仁宗这番毫不留情的话,蔡伯俙羞愧难当。

在仁宗之后的英宗朝和神宗朝,蔡伯俙也没被重用。公元1092年,已经八十高龄的蔡伯俙告老还乡,几年后在家乡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