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一位雄心壮志的帝王,却不被上天眷顾。如假以时日,旧时山河,岂不是另一番模样?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只有悲剧。
周世宗柴荣
肆·现世报的受害者赵匡胤
柴荣走了,留下了蒸蒸日上的后周。此时,同样蒸蒸日上的还有他的优秀属下赵匡胤的野心。
陈桥驿下,赵匡胤由后周臣子摇身一变成了后周的掘墓人,踢开幼帝自己当上了大宋的开国皇帝。臣民们都见怪不怪了。那时的人们,谁一辈子还不见几个人当上几年皇帝。大家都在等赵匡胤的大宋什么时候完蛋,赵匡胤也知道必须做出点丰功伟绩才能改变现状。于是,后蜀、南汉、南唐相继被灭。
其实,在灭亡酣睡在他卧榻旁边的国家时,赵匡胤的眼睛始终都没有离了燕云之地。那个柴荣也没有夺取回来的地方。自己要想摆脱柴荣的阴影,就必须成功夺回燕云之地,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开拓者。
为此,赵匡胤做了一文一武的两手准备。一文,就是赎买政策。他设立“封桩库”,把灭亡其他国家获得的钱财和国家年度结余都存放到里面,打算存到五百万缗时就拿这些钱找辽谈判,赎买回燕云之地。一武,就是武力夺回政策。一旦辽人不同意赎买政策,那大宋就用这五百万缗的钱财作为军费攻打辽国,夺回燕云之地。
不幸的是,赵匡胤还没有把钱存够,就暴病而卒了。留给了自己遗憾,也留给了后世“斧声烛影”的传说。自己的好弟弟成了大宋皇帝,从此终北宋一朝,皇位就在自己弟弟的一脉中传承。自己的后代,泯与众人矣。柴荣在天之灵,可发一笑了。
夺了孤儿寡母的后周政权,是一件不光彩也不道德的事情。但是换个角度想一下,在那个动荡、分裂的年代,弑君夺权是基调。赵匡胤与后周和平地交接权力,而不是通过暴力杀戮的手段,这何尝不是柴荣后代的福气,不是当时老百姓的福气呢?
宋太祖赵匡胤
伍·心高力不足的赵光义
历史上对赵光义最为浓墨重彩的,除了他如何害死亲哥当皇帝,就是他爱指挥前线的将领怎么打仗了。可惜他没有亲哥哥的军事能力,在对辽的数次战争中,宋军主力被消耗殆尽,统一大业从此梦断。
当上皇帝的赵光义,没有走哥哥一文一武的路线。而是直接选择了武的政策。当他看到哥哥存的满屋的黄白之物时,啧啧不已。有这些钱还不跟辽国干一场,等啥呢。
于是乎,在宋军平了北汉之后,赵光义飘飘然也,挟余威北进,打算一举攻破幽州。但是宋军士不是铁打的。几个月来,不是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他们早就懈怠了。所以,攻打幽州实在缺乏动力。地不利,人不和,这仗还怎么打?赵光义有办法,他要亲自督战。结果辽军一看对方的皇帝骑着高头大马在那耀武扬威的,顿时士气旺盛起来,把宋军碾压了。赵光义一看势头不对,转身就跑,结果被流箭射中了屁股,最后只能趴在牛车上仓皇逃回国都。
这次的失败没有击垮赵光义。统一大业可以不顾,屁股上的一箭之仇必须要报。机会马上就来了--对他而言。辽皇帝驾崩了,小皇帝继位,萧太后垂帘听政。赵光义一听,欺负孤儿寡母的,我们老赵家有经验啊。于是,东、中、西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出发前,赵光义给三路将领的指示是‘持重缓行’,这样看,赵光义还是知道辽军的厉害,要正确对待的。但是,战场瞬息万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打仗的前提。东路的曹彬本来打得好好的,赵光义一通瞎指挥,被埋伏,大败;西路的潘美与辽正面硬扛,大败;中路的田重进运气比较好,损失不大。第二次北征失败。
燕云之地没收回,屁股的一箭之仇没有报,赵光义很郁闷。但是更郁闷的来了。辽为了彻底断了大宋对燕云的想法,主动来找大宋决战了。双方在河北君子馆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大兵团作战,宋军全军覆没。从此,赵光义一朝,再也没有能力与辽进行大规模战争了。赵光义在心理、身体的双重折磨下,不久便郁闷而亡。统一大业终究是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