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被轻视的中国式发明,却对西方国家影响深远?

2020-11-26 21:44:41 作者: 最被轻视的中

作者:贾伟

1835年7月,一位居住于中国的英国人Robert Engles在英文杂志《中国文库》上撰文讨论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采用了考试竞争原则,并预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在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01科举之前的选才制度

中国在隋代之前,朝廷选任官员的机制主要有世袭制(世卿制)、军功爵制、选举制(察举与征辟)、九品中正制。国学大师钱穆认为:秦以前的中国,只能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

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像样的统一政府。因此讲中国的传统政治,可以直接从秦汉讲起,而汉代大抵是秦的延续,所以直接从汉代谈起即可。

汉初,天下初定,因此属于典型的军人政治,谁握有兵权,谁就支配政权,支配仕途,这就是所谓的“军功爵制”。到汉武帝之后,人才选拔制度渐渐趋于定型,最早的官吏来源,除了贵族外,还有就是太学毕业生。

太学可比今日的985大学,但在汉代只有一所太学,这里面的学生,考试毕业分两等,当时称科。考试甲等的为郎;考试乙等的为吏。郎官留在中央任职,可外派当太守、县令等。吏是地方长官的掾属,可回到家乡由郡县政府任用。

另外各地方可以随时选举人才送到中央,再由政府提出重大政治问题,请教这些由地方推举而来的贤良回答,政府看完他们所提的意见,再分别挑选任用。

而依选举的时间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无定期的,比如遇到皇帝驾崩,或是遇到荒年、大水灾、瘟疫流行等,这代表政府失职,需要地方推举贤人,来为国家说话,或替国做事;第二种是特殊选举,比如政府需要派人出使西域、出使匈奴等,这时需要的是精通外语与谈判的人才,同时必须能吃苦、能应变,当政府有这职缺对外下诏时,自认有才干的人就可以自己来报名,选拔通过之后就可以正式担任官吏;另外一种是定期的选举孝廉,由地方官吏推举郡县内孝子来出仕当官。

这些制度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逃亡,中央与地方失去联系管道,一切制度大乱,于是朝廷用人没了标准,尤其是武人在行伍中滥用人员,不依制度,之后就由“九品官人法”所取代。“九品官人法”是曹丕依陈群建议而施行的,即我们常说的“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魏晋世族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由于世族势力强大,常会影响中正官公正地考核人才,时间一久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阻塞了民间人才的进取之途,进一步造成了地方门阀豪族间长期垄断中央政权与地方实权的局面。

“九品官人法”由三国时期开始施行一直到隋初被废除,施行时间超过400年。

02科举制度不亚于四大发明

隋文帝统一华北后,废郡与府,让州直接统御县,并整顿冗员,紧缩行政经费,废中正官,州县的高级官吏改由中央政府派任,换句话说,地方官无权自由选任自己的下属。

中央政府为了满足地方所需的众多官吏,而实施考试制度,由秀才、明经、进士各科举任官吏,这就是所谓的“科举”,虽然每个朝代对于科举都有不同的规章制度,然其中唯一没变的就是集中考试的形式。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