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对海南人意味着什么?曾有13个国家在此建设

2020-11-28 02:25:03 作者: 海口骑楼老街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上,有这么一段历史阶段,被称为“下南洋”。在明、清时期,有大量的中国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

早在郑和下西洋前后,中国东南沿海的老百姓就开始了小规模的下南洋之旅。逐渐地,便形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明代海南先贤丘濬的《送林黄门使满剌加国序》,一直被琼、马两地学者认为是海南人出使马来西亚的最早记载。

海南人下南洋 ,带回了什么?

晚清,在海口成为当时全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时,一些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到家乡投资建设,最为明显的时代印记就是今天的海口骑楼老街,这是南洋文化的一种输入,其中历史最悠久的骑楼已有600多年历史。

骑楼,在我国沿海地区较为常见,如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这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虽说海口成规模的骑楼形成大约是在19世纪40年代,海口第一栋骑楼——四牌楼在博爱路落成。

但骑楼本身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后来才慢慢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传至中国。

走在海口的骑楼老街,不由感叹,当年一批批下南洋谋生的海南人虽然一开始是为了谋生,但不知不觉成为了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可以说是一代代海南人漂洋过海下南洋的产物。

但别看今天的骑楼建筑风采古典、优雅,但其背后是海南人下南洋艰辛、坎坷的创业历史。就以马来西亚为例,是当年海南人下南洋较为集中的地方之一。

在马来西亚,“怕死不来番”是很多海南人的一句口头禅。早期的海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占据不了市场中的重要经济领域,去到那里最好的状况也只是开家咖啡馆或理发店。

但海南人努力、奋斗并改变现状。1866年,海南人的第一个“琼州会馆”在槟城创立,那里至今仍是马来西亚海南人最集中的地方。同时,海南人在南洋作出的成绩、建设和贡献也是有目共睹。

随着历史的推进,一些海南人留在了那里,一些海南人回到了故土,海口骑楼老街就是一种见证,见证了海口变迁的历史,“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

今天的骑楼老街主要是由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组成,这些建筑既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南洋文化的装饰风格,还有对西式建筑的模仿。

目之所及,独具特色的窗楣、柱子、柱廊、敞廊、腰线、阳台、栏杆、雕饰......吸引着人们忍不住驻足欣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