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安史之乱究竟如何改变唐朝命运?

2020-11-30 12:04:28 作者: 揭秘安史之乱

肃宗登位,没有急于册立太子,先册封兵马大元帅,一度在李俶和李倓之间犹豫。据说口头上长子李俶本已经算“冢嗣”,有储君之意,所以对于兵马大元帅就倾向于相对武勇突出的李倓。出于李泌和多位大臣对太宗李世民故事以史为鉴的策略,李亨还是选择长子李俶领兵。这是非常微妙的一幕,很快就涉及李倓莫名其妙被赐死。

李倓被害的具体时间不清不楚,只能大致确定是李俶领军收复长安的一年之内。史书曾经含糊其辞说李倓曾协助对付关中的燕军,跟着就说张良娣与李辅国联手冤枉李倓。《旧唐书》记录,因为李倓没有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心怀不满怨恨,意图在带兵平乱的同时趁机伤害兄长李俶。为了大局稳定,就被肃宗赐死。

当时李俶和李泌带着主力官军进发长安,并不清楚后方的事情。后来李泌回到肃宗身边了解情况,李亨表示后悔,认为听信李倓会对李俶有威胁,出于稳定大局而割爱赐死。

今天的人们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个中因由仍是笔者多次表述过的观点:李亨对长安收复的象征意义看得太过重要,为此不惜牺牲一切!如拒绝李泌建议直捣范阳,宁愿放弃朔方军在河北取得的优势;也愿意牺牲睢阳,当然区区睢阳一城将士百姓的生死根本不在皇帝眼中;还有扼杀永王李璘前往江南;当然也就包括干扰他眼中大局的儿子李倓。尽管对李倓只是听一些传闻,但李亨来不及分辨,本来就先倾向大元帅是李倓,出尔反尔才改封李俶,他可能觉得李倓对付李俶可能会是事实,结果却是冤枉。

李亨安插了一个军容宣慰使鱼朝恩(今四川泸州人)协调各方,这人也是出名的宦官,代表皇帝到军中指手画脚。郭子仪实际指挥还是自己一支兵力,根本没有办法指挥全部官军,于是大军败绩,郭子仪引军退守河阳。

鱼朝恩回到皇帝身边就反复说郭子仪坏话,把失败责任推给对方,郭子仪就被召还,任命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副帅代领朔方节度使。乾元二年(757),安庆绪死的时候,李亨为史思明的投降狂喜,当时李泌再次建议应直捣黄龙,可惜错失良机。

李光弼之前在太原之战表现已经振奋人心,太原可是李唐起家的根本,李光弼以少胜多,为朔方军实力奠定筹码。这一次河阳之战,李光弼为了扭转局势,已经做好必死之心,鼓舞手下李抱玉(李抱玉是后来赐名,实际叫安兴贵,和安思顺、安禄山一样是昭武九姓)等将领,大破周挚、徐璜玉、李秦授等燕军,逼迫安太清退守怀州。

仆固怀恩、郝廷玉(是李光弼心腹,立功无数,后被代宗调入神策军)由地道而入,里应外合,攻克怀州。安太清、徐璜玉等都被生擒,成为扭转局势重要一战。乾元三年(760)正月,肃宗加李光弼太尉兼中书令,号称中兴大功第一人。

这时,史思明在范阳也称燕帝,封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将军,改称范阳为燕京。和安禄山一样,史朝义也没有明确太子身份,还奉命出征陕州,勒令短时间修筑三角城,没有及时完成外围的抹泥,被史思明一顿痛斥。

《新唐书》还称史思明临走时冲史朝义大骂:“等我攻克陕州,斩却此贼!”史朝义十分恐惧,副手骆悦等也因兵败惧诛,力劝史朝义先下手。史朝义不敢答应,骆悦等威胁说要投降唐军。史朝义不得已才点头同意,所以史思明也像安禄山一样被儿子和手下给干掉了,如此安史危机才算走到尾声。否则,以史思明的善战,像《剑桥隋唐史》认为,当时肃宗能否摆平史思明是存在很大悬念的。

李泌后来就对李亨表示,李俶与李倓兄弟间一向亲密无间,说他们互相有嫌隙是外人谗言。事后史书追述多少有为李亨“圆谎”的嫌疑,关于安史前后过程,今天官方史书的描述都依靠后来中唐的《肃宗实录》《邺侯家传》《奉天录》等原始资料,全都经过代宗、德宗后来的修订。和当年太宗李世民修改大唐建立和玄武门一样,对很多内容进行过删改,这是史有明文,一脉相承的。

不过客观来说,李俶和李倓的关系大体如玄宗李隆基和大哥李成器,两人没有特别矛盾基本可信。因为李倓为人耿直豪爽,属于古代比较典型的武将类人才,主要他很看不惯李辅国和张良娣经常一起左右肃宗的意见,每每针对他们就口不择言流露不满,结果被二人利用转化为对肃宗和李俶有敌意。可毕竟这是史书的一面之词,如果要准确分析肃宗李亨、张良娣与李辅国、李豫和李倓,包括夹在其中的李泌,这几组不同人物在灵武前后的真实关系,可以说非常困难,已经几乎不可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