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的军队,在混战和夜战中靠什么识别身份?

2020-12-21 01:37:57 作者: 先秦两汉的军

在古代戎行进入混战状况之后,两头的兵士们都是靠什么辨认互相的身份呢?

齐桓公好紫色

先秦年代,列国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君主喜爱,还有年代风潮,都有自己亲睐的军服色彩,比方“齐桓公好服紫而一国皆服紫“;比方楚国由所以日神之后,火神之嗣,所以楚国的军服喜爱赤色;而赵国的禁卫军被称为”黑衣“,所以军服色彩,是很重要的差异手法。

写家书的秦军兵士,五颜六色戎服是其时的常态

可是一旦战况紧迫,前哨兵士需求自己制造戎服,所以戎服会呈现出五颜六色的视觉观感,秦兵马俑刚出土的状况便是很好的根据。

除了戎服色彩之外,先秦两各地都是有特定的配备风格。

先秦重步卒

各国的头盔款式是有去其他,比方燕下都出土的头盔具有全封闭式的结构,能够维护兵士的脸颊,只是显露眼睛和鼻子,秦兵马俑坑出土的石胄也是有相似的结构;而南边曾侯乙墓出土的皮质头盔的结构,则愈加敞开一些:

燕下都铁盔

燕下都铁盔

曾侯乙墓的头盔款式

除了头盔,章也是其时兵士差异敌我的手法。《战国策·齐策》记齐、秦交兵,齐将章子命齐军“变其徽章以杂秦军”,以便让己方兵士混入敌军之中。这些章大都是方形的,背在兵士背面,相当于古代军衔或兵士名牌,上面有武士的名字,身份,原籍,所属建制等信息,也用于避免敌军混入己方的阵营之中。

兵士的章

《尉缭子·兵教篇》说:“将异其旗,卒异其章”“书其章曰某甲某士。”《周礼·司常》郑玄注:“徽识之书则云:某某之事,某某之名,某某之号。……兵,凶事,若有死事者,亦当以相别也。”一旦该兵士阵亡,那么他的战友能够根据信息将他还给家族,送归故乡。正是由于兵士背面的“章”十分重要,所以《尉缭子·经卒令》中说:“亡章者有诛。”一旦丧失了自己的铭牌,那么友军就很难辨认这是不是自己的同僚了。

除了野战场合之外,在攻城和守城作战中,将士们也要配戴章来差异身份:《墨子·旗号篇》说:“吏卒民男女,皆辨异衣裳徽识”,在守城作战中,将士们要将章戴好,来辨认互相的身份。

在佩带部位上,兵士们一般是将章背在背上:“城上吏卒置之背,卒于头上。城下吏卒置之肩,左军于左肩,中军置之胸。”

这种细巧的构件,十分相似于二战时期美国兵士的兵牌,能够差异兵士的身份,可见古代人为了辨认兵士的身份,想了不少好点子呢。

除了章之外,方言和口音也是古代战役中差异敌我的重要手法.比方根据《国语-齐语》的记载,“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也便是说,在先秦年代,齐国戎行在夜战中,是经过本国方言来辨认互相的;相似的操作还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的郑国和楚国的战役中:公元前666年,楚国司马子元在伐郑的过程中,发现郑人城门洞开,等候楚人冒进深化,最终瓮中捉鳖;可是在司马子元发现了敌人的预谋,所以用楚地方言“楚语”命令楚军有序撤离,这就避免了军事口令被敌军识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