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叛主的王辅臣,放在千年前可能就是另一种下场了

2020-12-26 09:38:34 作者: 七次叛主的王

王辅臣的绰号有两个:马风筝和活吕布,都有赞其勇武之意

惋惜新鲜出炉的王辅臣还没来得及依托干爹的实力升官发财,形势就发生了剧变——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全国最大的一股流寇在李自成的带领下杀进了北京,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大明的朝野上下登时群龙无首,大都挑选了屈服。

大同天然也不破例,在总兵官姜瓖的带领下挑选在大顺朝的旗帜下持续从戎吃粮。不幸的王辅臣在上官的要挟之下,官兵没当上几天就又成了流寇。

不过其时的形势紊乱备至,简直令人目不暇给。没几天吴三桂又引清军入关,还没把紫禁城内那张龙椅坐热乎的李自成瞬间一溃千里。眼瞅着大顺朝就要完犊子了,刚刚“改邪归正”的姜瓖再次挑选站在了“正义”的一方,决然率军“横竖”,所以王辅臣又稀里糊涂的跟着变成了清兵。

明末朝廷中的忠臣烈士是濒危物种,多得是像姜瓖这样拿手站队的毫无节操者

不过在这让人目不暇接的乱局中,像姜瓖这样极端拿手站队的前明或是前顺的官员部队实在太过于巨大,所以老姜这般行云流水的“横竖”扮演并没有引起清廷满足的注重。在料想中的升官发财、封妻荫子迟迟得不到完成的状况下,姜瓖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趣瞬间迸发了出来,自称兴汉大将军,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决议跟满洲人死磕究竟。

清军的报复很快到来,大同城下迸发了一场苦战。而正是在这场极端惨烈的战事中,王辅臣总算凭仗其武勇一战成名,“马风筝”的台甫从此著名遐迩:

“清兵之围大同也,辅臣乘黄骠马,时出剽掠,来则禽人以去,莫有撄其锋者。清兵远望黄骠马骋而来,辄惊曰‘马风筝至’,即披靡走。辅臣与白成功、葛秉贞三人更迭乘黄骠马出,清兵亦不辨乘马者之为谁也,见即走耳。城克,姜瓖降,八王子以辅臣为虾,随入都,都中满汉,无不以一识马风筝为荣矣。”(《广阳杂记·卷四》清·刘献廷)

满洲人是很敬仰勇士的。所以虽然他们在战后恼羞成怒的大举报复、制作了“大同之屠”,但却没有杀掉王辅臣。得闻台甫的顺治皇帝反而对其青眼有加,委以御前一等侍卫的要职。

清朝的御前一等侍卫可不是一般的卫士,有很大的时机青云直上

所以王辅臣在一叛流寇、二叛大明、三叛大顺、四叛大清之后,再一次变节了反清复明的大业,投靠了清廷。

假如说他的前4次变节行径中,最少有3次是在被要挟的状况下、趁波逐浪的被迫挑选,那么这一次降清,则不管怎样都是他自动的挑选了。

最少关于王辅臣的宦途来说,这次挑选让他走上了一步登天之路。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王辅臣随洪承畴出征西南体现出色,小贰臣给老贰臣留下了深入的形象,所以推荐他当上了总兵官。而他的好运并未到此为止,很快又遭到了吴三桂的喜爱,并请旨将王辅臣调入麾下,一同出征缅甸捉拿了南明末帝朱由榔。

不管此刻的吴三桂是否有叛清之心,但同为汉人、同为叛臣并且勇冠三军的王辅臣都是他竭力撮合的目标。所以在史猜中,就呈现了“平西之待辅臣,有加于子侄……有美食美衣器用之绝佳者,别人不得,必赐辅臣”(引证同上)这样的记载。

吴三桂麾下无人可用,是他终究失利的重要原因。若是王辅臣没有出走,状况或许会好许多

在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咱们知道了吴三桂有个成事缺少、败事有余的蠢货儿子吴应熊,其实他的另一个儿子吴应麒在坑爹程度上一点也不亚于其兄。原本以吴三桂关于王辅臣的拉拢,日后成为其叛清的得力臂助指日可下,成果却全被吴应麒给搅和黄了。

这个自视甚高的蠢货明显对其父给予王辅臣的优待很是吃醋,所以寻找时机对其进行了凌辱,搞得两头很不愉快。后来这件作业传到了吴三桂的耳中,大约仍是吴应麒添枝加叶的改编版别,变成了王辅臣出言辱及老吴,成果使得吴王二人世呈现了肮脏,王辅臣一气之下找门路调离了吴三桂麾下,去甘肃固原当了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