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多方法烘托,不明就里的人,谁还会不信方腊是被武松所擒的呢?
而前史事实是,征剿方腊的是童贯而不是宋江与众位梁山豪杰。
在前史记载中,童贯是北宋仅有一位以军功进太师,封王爵的宦官。他在朝中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表里;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他虽不是良臣名将,但他确有统兵征战的才干。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以宦官之身份而位列三公。这期间,爆发了方腊的睦州起义。因为官员隐秘迟报,致使义师威势得以强大,朝廷立刻改任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使,派其率预备平燕的十五万戎马前去征讨方腊。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腊部将方七佛率六万人攻击秀州,统军王子武据城据守,不久,宋大兵到来,合兵一处攻击方腊义师,斩杀义师九千人,筑起五座高台,迫使义师退守杭州。二月,童贯的前锋抵达清河堰,宋军水陆并进。方腊放火烧官舍、府库、民宅,并趁夜逃离杭州。宋将刘延庆、王禀、王涣、王惟忠、辛兴忠相继率兵赶来,克复了全部被方腊占据的城池。四月,方腊及家族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清溪洞中被俘,义师七万人被杀。
其时,方腊的藏身之处山高谷深,溪流横流,地势十分复杂。宋军追到此处,一时间没了方针,此刻宋军前锋王渊手下的一员小校军官挺身而出。他孤身潜行到溪涧底处,从一个山村野妇那里探问到了途径。一个人手持兵刃,深化溶洞内数里之远,在杀死几十人后,总算抓住了方腊。
当这名小校押着方腊出来的时分,守在洞口的大将辛兴宗率人夺了现已成为俘虏的方腊。因为其时皇帝有诏书“能得腊首者,授两镇节钺”,所以辛兴宗决然夺功为己有。
好在还朝之后,另一名将领杨惟忠向皇帝禀明全部,宋徽宗选拔这名小校为承节郎。这名小校军官,便是后来中兴南宋的一代名将韩世忠。
上述内容现已很详实,方腊实为后来的南宋名将韩世忠所捉拿,与武松、鲁智深毫不沾边。
撒播良久的凤阳花鼓的一段唱词也利诱了前史,首要挤兑、诬蔑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段至今还在传唱的歌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当地,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剧照)
安徽凤阳是古钟离国,旧称濠州,地处淮河流域。在蒙元控制时期,因为实施歧视性等级制度,汉人的社会位置最低。尤其是淮河以南本来南宋地盘上的汉民,被剥削的更为凶猛。加上濠州一带淮河常常泛滥成灾,晦气的地理环境,以及土地瘠薄,天然灾害多发,灾年必定生灵涂炭。朱元璋早年便是在这种窘境下被逼走上造反之路的。
从此可见,凤阳这当地没出朱皇帝时,十年九荒也是常事。
而事实是,1368年朱元璋树立大明王朝之后,为改动家园落后状况做了不懈努力。他把自己的家园改名“凤阳”,定为中都。为了改动凤阳土地荒芜、人烟稀少而多灾的局势,朱元璋又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作出了移民中都,充分凤阳人口的决议。
他先是降旨从苏、杭等州府将无田业者调入凤阳垦种,由政府拨给牛、种、车、粮,并惠以“三年不征其税”。接着,特令“官吏撤职者、民犯流罪者,俱发凤阳屯田播种”,后来又强令“迁徙江南富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
在营建中都和移民垦屯之外,朱元璋还仿效汉高祖刘邦恩惠故乡沛县的作法,下诏革除家园赋税,清晰“永不课征”。这些浩荡“皇恩”施舍之后,凤阳一度真的兴旺发达起来了。
生活条件改动了的凤阳父老乡亲,为此欢欣鼓舞,敲锣打鼓、欢歌劲舞,前往南京向朱元璋感恩,局面十分感人。
洪武年间,每遇喜庆大事,或逢年过节,都有凤阳花鼓队从凤阳府一路唱到南京,给朱元璋唱赞歌。
从花鼓的歌词中,就能看出凤阳人对朱元璋的感谢之情。那时的花鼓《凤阳歌》的歌词是:“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当地,赤龙升天金凤翔。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当地,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