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科学第一课”黄浦江畔上演:科学决定人类未来,少年决定未来人类

2020-11-02 08:01:43 作者: 史上最强“科

伯努利原理引导着郭秦崧走上科学之路。和许多小男孩一样,他最初的研究冲动就是做一辆会飞的小车,但研究飞行,就绕不开流体动力学的伯努利原理,郭秦菘一头扎了进去,在研究中慢慢发现了科学之美。

面对孩子们的各色想法,学校管理者要做些什么呢?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直言,学校应当是学生尝试奇思妙想的地方,“作为校长,我们要做的便是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们产生梦想、尝试梦想,并悉心呵护他们梦想的种子。”

当“土壤”和“种子”均已到位,科学少年势必将以当仁不让的气魄扛起创造的大旗。正如吴君陶援引的那句话,“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保持足够的好奇心与谦虚,孩子们,未来,是你们的!

爷孙对话,交流就是灵感产生的源泉

高维空间真的存在吗?基因“剪刀”符合伦理吗?科研遭遇挫折了怎么办?……科学少年们带着一个个问题而来,希望得到世界上最聪明大脑的回答,而顶尖科学家们倾囊相授,在他们眼中,场下的青年人就是培养科学的未来。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表示,他是第二次以这样的机会给同学“上课”,之所以只有两次,是因为他认为,学生并不需要特别尊重他们的意见,孩子们要找到自己的路。

“一位诺奖得主背后有100位值得获得诺奖的人。”对于诺奖得主这个身份,科恩伯格并不在意,他认为科学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自己的获得感。“做科学最大的乐趣在于获得独特的获得感。”科恩伯格说,这一点在许多科学家中得到了共鸣。

尽管如此,他并不吝于把他的经历与思考告诉年轻人。在高中时,他选了数学、化学、历史、哲学……多学科的学习让他受益匪浅。他也努力学习,从清晨到傍晚,日以继夜不断吸取知识。

“参与此次会议,我收获颇丰,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莱维特教授的讲话,他启发我们要积极投身基础学科研究,具有创新意识,不断坚持,勇于冒险,敢于试错。”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学高二学生邹一鸣说。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何雪睿是上海参加此次论坛年龄最小的一位学生。她对霍普克罗夫的话最有共鸣,“当沉浸在自己喜爱的工作中就可以忘掉时间的流逝,获得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她也将以这场“T大会”为动力,不断努力。

看着科学少年们,学术大咖们的脸上始终荡漾着微笑,那是看到未来希望的喜悦之情。最后,罗杰·科恩伯格再献给这群少年们一剂锦囊,面对前人的经验要学会质疑,“只有学会质疑过去的知识,才能找到通向未来的道路。”

作者:沈湫莎 李晨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