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科学第一课”黄浦江畔上演:科学决定人类未来,少年决定未来人类

2020-11-02 08:01:43 作者: 史上最强“科

今天(31日)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第一课”在浦江畔上演,老师是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图灵奖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学生则是55名来自全国1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科学少年们。这是今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特设的“T大会”,旨在为青年学生点亮“科学明灯”。

T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它可能代表青年(Teenager)、团队(Team)、才华(Talent)或无限(Timeless)……不管是什么,有一点不会改变,“T大会”就是交给孩子们的舞台,因为科学决定人类的未来,少年决定未来的人类。

没有犯错,就等于你没有努力

孩子们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未来有无限可能。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就和学生们聊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话题。

“职业将会是你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选择合适的职业才能享受每一天。”霍普克罗夫特说。和许多科学家一样,霍普克罗夫特从小学起,就对周遭的事物十分好奇,他总喜欢去树林探路,到西雅图的港口看建筑,但他的父亲却让他去报考电气工程师专业。

霍普克罗夫没有听从父亲的想法,而是选择了当时尚在低谷的人工智能。“如果我当时听从了父亲的想法,那么现在可能在等一个职位。”他打趣地说。因此,他建议在选择职业时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根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机遇来临时,要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机会,要接受这个机会?他给出的小建议是,当今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你们要考虑为未来的40年做好定位,而不是着眼于过去的时光与经验。”

“你没有犯错误,就等于你没有努力。”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直言年轻的最大优势就是不要害怕犯错。因为重要的事情往往都是出人意料的。莱维特和他同一年得到诺贝尔化学奖亚的利耶·瓦谢尔曾经整整10年没有发表过论文,而他们在1968年发表的关于用分子力学计算分子力场的论文引用率也很低,但两人始终没有放弃。

莱维特坦言,在科研中运气十分重要,而越努力则会收获越多的幸运。2015年阿尔巴尼医学中心奖得主谢晓亮实验室埋头干了多年后,终于观察到单个酶分子,并基于同样的原理发明了单分子测序仪,那一刻他真的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新冠疫情蔓延后,莱维特连续260天专注于研究新冠病毒,他没有感到疲倦,而是沉浸在兴奋之中,他直言,这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

“科学有一点点奇怪,年长的科学家坐着给年轻人指导,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向年轻人学习,他们的视野更开阔,做的事情更酷。”对于莱维特来说,“T大会”不仅是上课,更是向孩子们请教的机会。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说60年前就会用电脑了,现在更可以像15岁的孩子一样使用手机。

在科学少年的分享环节,你能发现幻想总是与个年纪的人们密不可分,而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你能发现与众不同的科学方向。从5岁时,厦门外国语学校学生汤杰就盼望进行一场星际旅行,长大一些,他就渴望能够建立太空实验室或太空栖息地,去年热映的《流浪地球》成为他课题的来源。而未来,他认为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经济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走出地球、走向太空,他也一直为此而努力。

17岁的上海中学学生吴君陶至今仍在等待一封霍格沃兹魔法学院的入校通知书,渴望上魔药课和挥舞魔杖的她爱上了化学,因为在她看来,化学就是一种“魔法”。面对当前社会有些人对化学的误解,小姑娘表示化学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是绿色、无害和美好的,她要努力把这份美好带给大家。

“我没有特别喜欢的科学家,和人相比我更爱科学定理。”上海市浦东新区协和双语学校高中生郭秦菘酷酷地说,但提到他最喜欢的伯努利原理,他能滔滔不绝地和拉着人聊上几个小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