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年,最风流的帝国宰相,死于功高盖主

2020-09-21 16:51:51 作者: 385年,最

在东晋人看来,跟随晋元帝司马睿过江,协助建立东晋王朝、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是当时当之无愧的第一士族,东晋建国之初,琅琊王氏的王导实际把持了行政权,而王导的堂弟王敦则把持了军权,王敦在后来甚至发动叛乱、率兵攻入建康(南京),以致晋元帝司马睿最终忧愤而亡。

琅琊王氏在王敦之乱后有所衰落,随后,作为晋明帝司马绍的国舅,颍川庾氏的庾亮家族开始崛起,但由于庾亮逼反苏峻导致苏峻之乱,加上北伐失败,颍川庾氏的势力被迫退出东晋中央,随后,庾亮、庾翼兄弟先后坐镇荆州11年,成为雄霸一方、掌握军权的门阀士族。

庾亮、庾翼兄弟病逝后,作为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来自谯国桓氏的桓温又取而代之出镇荆州,在荆州期间,桓温西伐四川消灭了成汉政权,又兼并了高平郗氏的军队,三次率兵北伐,一度进攻到长安和洛阳边缘,取得了辉煌的军事战绩,但在第三次北伐经历枋头之战的惨败后,桓温功业受挫,改而加紧篡位,但在陈郡谢氏、琅琊王氏等士族的联手抵制下,桓温最终未能得逞。

而从317年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到373年权臣桓温病死军中,短短56年间,东晋政权先后被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等世家大族把持控制,以致司马家族的皇权经常处于号令不施的尴尬境地。

而在士族内部,门第也分为高等士族和低等士族,因此,来自陈郡谢氏、家族成员被高等士族拒婚、甚至被斥落为“新出门户”的谢安明白,即使神童盖世,他也只是一个次等士族的家族成员,如此而已。

所以,谢安需要往上走。

于是,就在公开抗拒桓温的20年前,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谢安跟随着出身琅琊王氏的王羲之,来到了浙江会稽山上,参加兰亭雅集。

因为王羲之的一篇《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注定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年份,在这场暮春时节的盛会中,来自东晋第一名门士族琅琊王氏的王羲之,与同游的一帮士族亲友们一起开怀畅饮,后来,在《兰亭序》中王羲之写道: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文中的所谓“品类”,指的其实就是与会的各位士族代表,只是这些“品类”之中,在王羲之看来,包括来自陈郡谢氏的谢安在内,当然都是他琅琊王氏的跟班罢了。

谢安有自知之明,但他也有胆。

有一次,谢安与孙绰、王羲之等人乘船出海,风浪越来越大,大家都想要返航靠岸,但谢安却神情自若“貌闲意悦”,船夫也有意思,一直摇船前进,风浪愈发汹涌,小船颠簸不止,同行的王羲之等人被吓得面目惨白,“皆喧动不坐”,一直到这时,谢安才不紧不慢地说,既然大家害怕,那就回去吧?

于是众人高叫说:回去!回去!

此次海上遇险,事后众人都说谢安“足以镇安朝野”,以致于后来王羲之跟士族刘尹说,“故当共推安石(谢安的字)”,刘尹也说,谢安隐居会稽东山,“若安石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

作为一名低等士族的年青代表,谢安明白,他参与王羲之的聚会party结交显贵,出海遇险悠游从容,甚至经常带着妓女在他隐居的会稽东山赋诗作文,这既是一种政治手段,也是一种所谓彰显名士风流、博求名誉、待价而沽的手段。

有一次,谢安邀请友人前往临安山中,他坐在一间石头房子里,面对深谷、闭目遐想,然后叹息说:

“如此境界,与伯夷相差又有多远呢?”

伯夷,指的是商朝末年隐居首阳山的孤竹国君之子。

当时,谢安患有鼻炎,说话吟诗的声音都不够清亮,但时人却美其名曰称为“洛生咏”,意思是谢安的声音,代表着西晋首都洛阳的正统读音,因此时人竟然以捏着鼻子学习谢安读书吟诗为时髦。

在魏晋时代九品中正制盛行,选拔人才按照主观标准分为三六九等的时代,善于隐居作秀、又时常参与士族高层聚会博求名誉的谢安,在东晋士族互相吹捧的风气中,加上自身确有才华,因此以致到了后来,有了“东山不出,如苍生何”的说法,意思是说,谢安如果不出仕做官,那么天下苍生可怎么办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