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代帝王执掌天下,只要不是傀儡皇帝,任凭文臣武将多厉害,在皇帝面前都得放低姿态。有没有一种官职,凌驾于皇帝之上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摄政王。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周公摄政,以皇叔的身份,辅佐侄子周成王处理朝政,西汉末年的王莽,也做过摄政王,并且在时机成熟后篡位自立,其行为非常不厚道。
从东汉开始,直到明朝灭亡,一千六百余年内,再也没出现过摄政王。公元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由于时间太仓促,来不及传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孝庄,说服了手握重兵的多尔衮,拥立儿子福临登基,改年号为顺治。此时福临年仅6岁,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更别提让他处理军国大事了。
孝庄虽为太后,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权力,不得不依赖于多尔衮,大小事宜皆由多尔衮说了算。次年,清军正式入关,都城也从盛京迁到北京,多尔衮功不可没,顺治对他的称呼也不断变化,先是封他为叔父摄政王,而后又是皇叔父摄政王,最后成了皇父摄政王,比所谓的太上皇都要霸气。
顺治七年,多尔衮死在狩猎途中,最高兴之人莫过于顺治,这些年来,他一直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中,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毫无发言权。几个月后,顺治下旨削去叔叔多尔衮的所有封号,甚至让人把他的墓地挖开,若非群臣劝谏,多尔衮很有可能被鞭尸,可见顺治多么痛恨他。
清朝两百多年历史上,总共有两个摄政王,一个是前文介绍的多尔衮,另一个就是溥仪的生父爱新觉罗·载沣。在古代,投胎是个技术活,载沣运气比较好,出生于醇亲王府,七岁承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按照正常情况,载沣以及子孙均与皇位无缘,老老实实地做个无忧无虑的王爷,想必载沣也是这么想的。
有些时候,命运喜欢捉弄人,甚至会扔下一个肉满多汁的馅饼。公元1908年冬,光绪帝病入膏肓,眼见快不行了,必须尽快挑选继承人。由于光绪帝没有子嗣,慈禧为了继续垂帘听政,派人赶紧到醇王府,把两岁的溥仪抱到宫里。包括载沣在内的所有醇王府成员,都不想让溥仪继承皇位,毕竟清朝已经是个烂摊子,却敢怒不敢言。
人算不如天算,慈禧的计划落空,光绪驾崩的第二天,她也一命呜呼了,继续把持朝政的心愿破灭。光绪驾崩了,慈禧也死了,年幼的溥仪在太和殿登基,其父载沣自然成了摄政王,与隆裕太后一起辅佐溥仪。腐朽的清王朝,哪怕诸葛亮重生,也挽救不了其灭亡,况且载沣不是诸葛亮,更无法阻止清朝灭亡的步伐。
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山雨欲来风满楼,溥仪下罪己诏,但依旧于事无补。次年二月,经过多日的谈判,清皇室与革命军达成协议,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就此灭亡。一年后,隆裕太后去世,与光绪帝葬在一起。清朝灭亡以后,摄政王载沣的结局如何呢?
其实,清朝灭亡前几个月,载沣就解散了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不是他主动让权,而是无奈之举,他已不再是摄政王,并重新回到醇王府生活。也许载沣看透世间冷暖,只想过平静的日子,行事非常低调,即使在张勋复辟过程中,他都没有参与,只是个旁观者。
溥仪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当了伪满洲国皇帝,多次劝父亲到伪满洲国享受荣华富贵。但是,载沣痛恨日军,把儿子溥仪痛骂一顿。日本人威逼利诱,想让载沣替他们做事,载沣果断拒绝,宁死不从,在这件事情上,载沣的气节值得我们点赞。1951年2月,载沣走到人生终点,去世后葬在福田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