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汤显祖不能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2020-09-25 16:55:20 作者: 夏志清:汤显

原创 夏志清 活字文化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汤显祖以“临川四梦”尤以《牡丹亭》一作流芳青史,在书中,他以绮丽婉约的辞藻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穿越阴阳、生死无悔的情爱。磅礴于天地间的缱绻至情,似乎能突破礼教大防、生死之隔。

汤显祖画像

在《牡丹亭》问世前的三四年,在万里之遥的英格兰,在伦敦戏剧圈中崭露头角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但相隔万里,无缘相识,却灵犀相通。因而也有不少学者将二者并立,视为十六世纪晚期东西半球的两座戏剧高峰。

但在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看来,“汤显祖不能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有很多中国学者却认为可以),他的戏曲也同样的是对人生,对充满着不合理的人生有所感触后的写照,而不是对人生提出可资传绎的说明”。

夏志清(1921—2013)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本文节选自夏志清所著《中国文学纵横》一书中对汤显祖的评论文章

《汤显祖笔下的时间与人生》

汤显祖写《牡丹亭》时,正是他诗才焕发达到顶点的时期,这是他向时间挑战的唯一作品。《紫钗记》是作者将霍小玉故事予以改写,借“侠”的力量纠正世间的邪恶。在侠士黄衫客出现前,女主角虽生性豪爽、大方、有侠气,却因思念离她远去的“负心郎”几近憔悴而死。假如没有人出面协助,她是会死掉的。等情人回到她身边,奇迹便出现,她的健康立刻就恢复了。这个转接,引发了汤显祖对另一作品的意念;他一定费了不少时间和心血,去搜索一个能够证明爱足以超越生死的言情故事,后来终于在通俗笔记小说里找到了一则题名《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文本。它虽然缺少文学价值,但汤显祖还是采用了。这篇故事收在晚明刻印的《重刻增补燕居笔记》内,现有两套,分存东京内阁文库及北京大学图书馆。

《燕居笔记》是明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选集。二十二卷。题“明叟冯犹龙增编,书林余公仁批补”。冯犹龙即冯梦龙,显系书商假托;余公仁生平不详。成书于明万历年间。

至于汤氏是否在这部书里,或在更早刻印的笔记集里看到这则故事,我们目前无法知道。因为杜丽娘、柳梦梅的故事,即使在汤显祖那个时期,也很少人知道。研究明代戏曲的专书上都以为是汤显祖有意彻底违背明代大多数剧作家的惯例而自己创造的,而同时认为故事的基本情节则系采自唐以前各代流传下来的若干故事。

我们读《牡丹亭》的汤氏自序,即可知道这个假设的不确。自序上有这一段:

传杜太守者仿佛晋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我们试读《杜丽娘慕色还魂》,即可发现它的基本情节的确借用了《法苑珠林》所记载的李冯两太守的故事。而汤氏借用《杜丽娘慕色还魂》写《牡丹亭》时,又加进《列异传》所记丈人拷打女婿的故事,以资润饰。

《牡丹亭》是个很长的剧本(现代版两百六十八页之多),可是毫不沉闷。中国读者一直都很喜爱它,但从来没有任何批评家指出,它之所以普遍流传,在于它的诙谐有趣。主要情节是:江西南安太守杜宝有一独生女,延师在家课读。在一个春天,女儿到家里的后花园去散了一回步,回到闺房即做一梦,梦见有个少年带她到花园里的牡丹亭上,和她缠绵,结果她便得了相思病。临死,画了一幅自己的肖像,遗言要求埋她在后花园里的一株梅花树下。杜宝不久奉调新职,与妻子离开南安到扬州去了。接着丽娘的梦里情郎梦梅即到了南安,住在杜宅,无意中看见那幅肖像,非常喜爱,夜间丽娘的鬼魂来访,诿称为邻女。后来她终于透露身份,并请求发掘她的尸体。她复活后,和柳生结为夫妇,二人一同北上寻她的父母。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