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战争始末,辽:我不负卿,实卿负我

2020-10-09 15:20:03 作者: 宋辽战争始末

战争的第三阶段——澶渊之盟

自宋太宗北伐幽燕之地起,宋辽之间已经大战25个年头。绵延不绝的厮杀后,宋朝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而辽国的报复性反击也没有取得宋朝的疆土。宋辽双方承担着极大的战争消耗。宋辽君臣的厌战情绪逐步上升。

公元1004年秋,为捞到更大的谈判筹码,萧太后与辽圣宗决定采取以打促谈的方针,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从辽军出发到兵临澶州城下,萧太后一直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向北宋朝廷发出和谈信息,但是辽国索取关南地区(即燕云地区的组成部分)的和谈条件被宋真宗所拒绝。之后,辽二十万大军继续大举进攻河北地区,但并无实质性收获。为逼迫宋廷就范,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急行千里,到达澶州城下。宋朝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

寇准

宋真宗到达澶州后,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大振。不久,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军大将萧挞凛,辽军士气受挫。同时,因为辽军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再加上孤军挺进宋朝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萧太后再度派人入澶州转达了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这也正是赵恒的心愿,所以当即回信表示宋朝愿与契丹达成和解。

澶渊之战

由于辽军南下攻宋受挫,特别是先锋大将萧挞凛被射死,即使辽军是与宋朝签订城下之盟的,但其谈判筹码成色也是不够的。最终,辽放弃对关南之地的索取,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宋真宗原先估计的岁入百万,减为三十万(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的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其一,澶渊之盟以后,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余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其二,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此外,其屈辱性弱于汉高祖的白马之围后,每年都要向匈奴送出宗室女子及大量钱财,物资换取和平。即便如此,匈奴还是毫无信誉,年年南下骚扰掳劫。也低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渭水之盟,唐太宗倾尽府库,换取突厥人的退兵言和。至于所谓的澶渊之盟导致后来的“忘战去兵”、“兵备松弛”,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这完全是后来的宋朝君臣不思进取导致的。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为宋朝赢得了百余年的和平时间,即使截止于庆历增币(宋朝败于西夏,辽乘机要挟宋朝增加对辽岁币,但宋朝要求辽国约束西夏,也就是花钱买打手。宋辽达成和议。辽朝为实现宋辽之约,派遣使臣谕令西夏与宋讲和。接着,西夏向宋称臣求和。之后,辽朝于公元1044年、1045年、1049年三次对夏作战,辽军皆败。此后辽夏关系日益紧张。在一定程度,宋朝成为此次和议的赢家),也有近40年时间,足够宋朝筹备一切雪耻的条件,只是宋朝君臣安于享乐罢了。相比于匈奴年年南下,辽国自签订澶渊之盟后就不再兴兵南下,总不能说是辽国太遵守和约,以至于宋朝君臣不懂得居安思危吧。

背盟联金,宋辽皆亡

北宋末年,长期受辽朝统治的女真族崛起,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辽展开了进攻。 为了从辽国手中夺取燕云十六州之地,公元1120年,宋金商定:金取辽中京,宋取辽南京,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但宋金和议遭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激烈反对。以太宰郑居中态度尤为坚定,他说:“澶渊之盟至今百余年,兵不识刃,农不加役,虽汉唐的和亲之策,也不如我朝的安边之策。如今四方无虞,却要冒然毁约,恐招致天怒人怨。且用兵之道,胜负难料。若胜,国库必乏,人民必困;若败,遗害不知凡几。以太宗之神勇,收复燕云,两战皆败,今日何可轻开战端!”就连高丽国王也看得清楚,特地捎了话来:“辽为兄弟之国,存之可以安边;金为虎狼之国,不可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