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匡嗣在河北打了败仗,辽景宗生气了。所以,这一次在山西,萧啜里就是来报仇的。而且是新仇旧恨,幽州之战的恨、满城之战的仇,契丹人要一起报。
同时,萧啜里还把流亡契丹的北汉开国之君刘崇的孙子刘继文,给带来了。所以,契丹进攻山西,就要上升到战略目的,即重新复国北汉,而不是简单地杀人抢劫。
河北方面,北宋名将荟萃。而山西方面呢?
一个潘美肯定要打败仗的。习惯中原战场的潘美,无法适应与草原骑兵交手。而潘美的能力,远在另一开国元勋曹彬之下。即便是曹彬也不行,因为这两个人与赵匡胤的性格相似,缺少一种凌厉之势。稳扎稳打有余,但彪悍灵活不足。
但赵光义办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那就是把杨业派到了山西。所以,这时候铁肩担道义的角色,只能交到杨业手中。
杨业是小说《杨家将》杨继业的原型。杨业肯定会被小说传奇过分褒扬。但,真实的杨业,受得起这份褒扬。
北宋山西方面的总兵力是五万,基本上都捏在主将潘美手中。而杨业的雁门关守军只有数千,一般说是五千。在主力拒绝增援的情况下,杨业只能用这五千士兵对阵十万辽军。
正面守关肯定守不住,因为兵力对比过于悬殊。十万辽军就是全线铺开、一起爬山,五千宋军也拦不住。所以,杨业必须出奇制胜。
杨业在辽军攻关之前,亲率数千精骑从雁门关北口迂回到辽军侧后,将守关任务交给副将负责。
十万辽军集结在雁门关下,主帅萧啜里立即下令攻关。
就在辽军即将冲锋之际,杨业亲率迂回精骑从契丹大军侧后发动了突然袭击。
同时,雁门关守军立即开出关外,与契丹骑兵正面鏖战。契丹人根本弄不清楚北宋到底派出了多少军队,于是立即大乱。
杨业在突入契丹军阵之后,拼命杀向辽军主帅旗下。擒贼先擒王,不是高于现实的文学演义,因为它就是真实。宋辽高梁河之战,辽军统帅耶律休哥也是亲冒矢石,即便身受三处重伤,也要突击到赵光义的黄罗伞盖之下。杨业此时的战术,与耶律休哥完全一样。
但杨业要比耶律休哥更幸运,耶律休哥扑了个空,而杨业却做到了十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精骑雷霆而至、名将一马当先,杨业一个照面就让萧啜里这位大辽驸马尸首两分。同时,宋军还擒获了辽军都指挥使李重诲。
中军大旗为敌所夺、统军主帅身首异处,被打蒙了辽军立即全线崩溃,拼命向大同方向逃窜。五千宋军击溃十万辽军,杨业取得雁门关大捷。
雁门关捷报传来的时候,北宋的山西方面军总司令潘美根本就不相信。但辽军溃败、杨业大胜,已是事实。《宋史》载: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然而,也少不了文吏弄笔的历史噪音,《续资治通鉴》载:
癸巳,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会敌十万众寇雁门,令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自西径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多啰,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获铠甲革马甚众。
但我们必须佩服古人的春秋笔法,即便是溢美主将潘美之词,也给后人留下了洞悉当时情形的机关:
第一个机关是“潘美言”。史官记事,却不老实记录,而是“潘美言”。所以,言外之意就是,后面的话都是潘美所述,跟我史官没有关系:你们爱信不信。“潘美言”的雁门关之战是:自己视察到代州,正好遭遇十万契丹兵进攻雁门关,于是命令杨业迂回敌后,与我前后夹击,取得雁门关大捷。
第二个机关是“自三交口巡至代州”。从太原到雁门关,接近400里路(现代公路188.5公里)。所以,主将潘美,就要从太原三交口的主阵地,一直往北巡查,穿过忻定盆地,走出数百里、走到雁门关。你潘美跑这么远的路是要看风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