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纪,蒙古铁蹄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征服了欧亚大部分地区,长期以来欧洲都将此次劫难视为“蛮族入侵”。“野蛮”、“落后”因此成了蒙古在世人心中的刻板印象。然而西方史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最终尴尬地承认:蒙古人的军事水平、战术思想简单、实用,远远领先于欧洲各国。
蒙古骑兵战术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从长期的狩猎中总结出的作战韬略。13世纪旅居蒙古的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对此评价道:
“成吉思汗极其重视狩猎,他常说:行猎是军队将官的正当职司,从中得到教益和训练是士兵和军人应尽的义务,猎人如何追赶猎物,如何猎取它,怎样摆开阵势,怎样视人数多寡进行围捕。”
蒙古人出猎前,总是派出探子前去侦查有什么猎物可猎,所在行军作战时,蒙古军队会先派遣大量哨骑和逻骑收集情报,尤其在围城战中,方圆数百里内都遍布蒙古斥候的活动。
《黑鞑事略》中记载:
“其行军,尝恐衡伏,虽偏师亦必先发精骑四散而出,登高眺望,深哨一二百里间,掩捕居者、行者,以审左右前后之虚实,如某道可进,某城可攻,某地可战,某处可营,某方有敌兵,那所有粮草,皆责办于哨马回报。”
哨骑和逻骑为军中耳目,除了刺探军情、打探地形外,骑兵行军容易走散,所以他们还要负责各部以及友军之间的联系。哨骑和逻骑归属探马赤管辖,因此蒙古的先锋部队又被称为“探马赤军”。
蒙古骑兵的布阵和冲锋也全部来自于狩猎之术。他们喜欢将部队排成多条大致平行的纵队,每个纵队又排得很宽很宽。前队与敌军遭遇后,后队则继续前进,包围敌人两翼及后背,将敌人如猎物一般包围。
四面楚歌之中的敌人往往会自乱阵脚,战斗因此成为一边倒的屠杀。不过也有些部队在深陷绝境时反而会激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蒙古军队通常会选择会放开一个口子,而不是与敌硬拼。敌人急于冲出包围圈,通常无暇顾及阵型,因而大大增加了被蒙古骑兵分而围歼的概率。
遭遇强敌时,蒙古军队不光会在包围圈中放敌人一条“生路”,还经常佯装败退,诱敌追击。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对蒙古人的诈败之术赞不绝口:
“此辈不以退走为耻,盖退走时回首发矢射敌,射极准,敌人大受伤……盖退走时向追者发矢甚多,追者自以为胜,不虞及此也。及见敌骑死伤,则皆回骑,大呼进击破敌。”
欧洲军队多为重装骑兵,防御力好,但机动性差,冲锋、追敌只能持续很短一段时间。蒙古人从三岁起就练习射箭,个个都是神箭手。他们在“逃跑”时仍能从容地回身射击敌人。当敌人精疲力尽时,他们则换上备用战马,重新将敌人包围,然后又是一场屠杀。
蒙古军队的迂回包抄战术基本上不会与对手列阵挑战,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进攻方式大相径庭。由于手段更隐蔽、诡道,把对手当猎物最原始的围猎手段屠杀,所以欧洲人更愿意相信他们是蛮族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