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展,来看1849年的外滩历史原貌

2020-11-02 14:27:19 作者: 上图徐家汇藏

1477年的《世界论》另一种西洋“摇篮本”是1480年的意大利文献《曼德维尔游记》。西洋“摇篮本”是指欧洲15世纪中叶到1501年间的活字印本书,诞生于“从手抄本过渡到印刷本”的历史阶段。

这本《曼德维尔游记》是欧洲中世纪的一部想象游记,作者从未到过东方,全部内容取材于《世界镜鉴》《东游录》《马可·波罗游记》等。该书是西方“游记汉学”的又一代表著作,十分畅销,在当时的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马可·波罗游记》。有意思的是,这些游记无不将中国描绘为“遍地是黄金”的天堂。神秘、遥远、富裕、广阔是彼时西方对中国最深的印象。

1480年的意大利文献《曼德维尔游记》国内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与汉语对照的《中国智慧》也是现场一大珍品。这是现存最早的《论语》西文译本印刷本,也是早期中国经典西译的代表之作。

国内唯一的1662年拉丁文与汉语对照的《中国智慧》而1735年的法文版《中华帝国全志》被认为是西方汉学的奠基性著作之一,有“欧洲中国热的圣经”之称。全书较之前任何一部有关中国的著作都更为全面与翔实,犹如一部中国百科。它依据27名来华传教士的报道、回忆录、书信、著作等整理编纂而成,书中记叙了中国为主的东方世界的地理、历史、自然、农业、风俗、社会等信息。

1735年的法文版《中华帝国全志》由英国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编撰的《华英字典》(1815-1823年)则以《康熙字典》为底本,采用英汉对照的方式,引用大量中国经典文献作为词汇例句诠释,同时还含有许多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不仅是当时西人学习中文的重要工具书,也是西方社会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由英国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编撰的《华英字典》(1815-1823年)在18、19世纪,各类关于中国官话与方言的教材、字典也大量成书。比如由法国汉学家傅尔蒙和华人黄嘉略合作撰写的1742年五卷本《中国官话》,详细介绍了汉语的发音与音调、各类汉语词性及句法。《中国官话》为早期西方本土汉学家的代表作之一,是法国汉学家与华人合作对汉语语法的一次研究尝试,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说到《中国官话》,也必须说到在法国国家印刷局收藏着的距今两三百年的中文木活字。这套中文木活字从法国奥尔良公爵腓力二世摄政时代(18世纪上半叶)开始铸刻至19世纪初完成,数量多达十几万个。傅尔蒙与黄嘉略合编的1742年版的汉拉字典《中国官话》采用的正是这套木活字,1813年小德金奉拿破仑编撰的《汉法拉字典》也是。

时至今日,这套中文木活字依然保持当年的风貌,它的是欧洲中文活字印刷的历史见证人,也推动了汉字在欧洲的传播。

由法国汉学家傅尔蒙和华人黄嘉略合作撰写的1742年五卷本《中国官话》接着来到“中学西传”部分。1879-1883年的《中国文化教程》由意大利耶稣会士晁德蒞编译,此书是晁为来华会士编写的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包含经、史、子部多种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同时也是土山湾印书馆早期出版的西文书籍代表作品。有趣的是,在经史子集之外,本教程还包括了“八股文”这一学习大类。

1879-1883年的《中国文化教程》除了教程,人们可以找到外文版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都有着相似的翻译过程:先有节译本,随后各种节译本使得原著的影响增加,加速全译本的出现。比如《红楼梦》刚刚开始刻本流传的时候,英国伦敦出版的《评论季刊》刊载了一篇匿名书评,里面引用了德庇时节译的一段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据考证四大名著中最早传入欧洲的是《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