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衣带,摇曳了多少经典传奇?

2020-11-07 16:58:26 作者: 古人的衣带,

绅,大带之垂者。古代官员系的大带两端垂下来的部分叫绅,后来这条大带也被称绅带了。古代官员上朝时要用笏板,笏板不用的时侯要插在绅带里,这个动作叫搢绅,后来被写成了〝缙绅〞。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有入朝议政的资格,以唐代为例,平时的普通朝会只有中书门下两省九品上以上官员参加,其它部门的在京官员只有五品以上才能参加普通朝会。而那些不能入朝议政的官员也佩戴绅带,后来他们和有资格入朝议政的官员一起被称为〝绅士〞,这就是〝绅士〞一词的由来。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晋书·舆服志》垂绅正笏,不动声气,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布带中的大带叫绅带,那么皮带中的大带叫鞶带。鞶带,谓大带也。――孔颖达

胡人的蹀躞带于魏晋时传入中原,南北朝时天子的蹀躞带13个挂环,天子佩戴蹀躞带得特别小心,否则有损天子威仪。〝蹀躞〞便有了小步行走的意思,如权德舆笔下〝环列从容蹀躞归〞的诗句。今天山东维坊话中也有〝蹀躞〞一词,意思是穷显摆(当然山东方言中,蹀躞不仅仅有这一个意思),不知道是不是与蹀躞带上杂乱无章的挂环有关。

唐代用銙(镶嵌在皮带的小装饰),取代了之前具有悬挂功能的挂环。《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初经过技术改良后的蹀躞带的等级:一至二品金銙,三至六品犀角銙,七至九品银銙。

后来又规定〝二品以上束金玉带十三銙,三品束玉带十二銙〞。《新唐书·李靖传》曾记载〝靖破萧诜时,所赐于阗玉带十三銙〞。四品以下官员銙的数量,与《唐会要·章服品第》记载相同。

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銙。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九銙。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八銙。流外官铜铁带七銙。

――《唐会要·章服品第》

〝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这可能是乾隆皇帝最知名的一首诗了。不过把〝金〞字改成〝庐〞字,署名权就归了朱元璋。我们姑且不论诗作的署名权问题,将长江比成衣带,都不是以上两位皇帝的首创。这个传统要源于《隋书·高颎传》中所记载的与隋文帝杨坚有关的〝一衣带水〞,隋文帝表示不会因一湾衣带宽的长江水,而不去拯救南方的百姓。将黄河之水比成衣带要比〝一衣带水〞这个成语更早,成语〝带砺山河〞出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后来南宋词人刘过《西江月》中,有〝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的词句。意思是黄河之水就像是一条衣带,泰山就像一块矮矮的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志向历久弥坚。

古代高级官员或皇室成员用来系佩玉或挂印章的丝带,如紫绶朱绂。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冠我玄冕,要我朱绂。

――《文选·曹植<责躬>诗》

朱绂也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用指官服。

朱绂,王者之服,蔽膝也。

――《宋史·程颐传》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如何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绯。――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

这里的赐朱绂便指著五品绯袍,江湖杂耍卖艺之人,因博得君王一笑,便能平步青云,勾起了屡试不第的罗隐心中的五味杂陈。便留朱绂在铃阁,却著青袍侍玉除。无奈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觅金鱼。――白居易《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

〝便留朱绂在铃阁〞的朱绂,与题目中〝脱刺史绯〞的〝绯〞遥相呼应,代指之前当刺史时的红色官服。唐代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一般佩于腰右。三品以上服紫,佩金鱼袋;五品以上服绯,佩银鱼袋;六品以下无鱼袋。凡宰相职事官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加〝赐紫金鱼袋〞作为后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