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比现代人爱喝酒,宋朝的酒税收入已占了国家总税收的六分之一

2020-11-13 12:06:13 作者: 古人比现代人

虽《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但里面收录的宋代风土民情,大幅还原了真实的宋朝社会风貌。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草根百姓均无酒不欢,宋人爱酒的习气跃然于纸上。宋代,无疑是一个酒文化繁荣的王朝。

所以,对于一名资深酒客而言,宋朝无疑是最美好的时代。

在宋朝,老百姓喝到的酒水质量相较于隋唐、五代时期已有了显著提高,酒水的品种也五花八门。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汴梁城里酒家林立,每隔几间房屋便会出现一座酒楼或酒家,显贵人物或平民百姓在其中推杯换盏,好不热闹。

《东京梦华录》中,同样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的说法。这里的“七十二户正店”,指的是官方开设的官酒库或大商人承办的酒业,私人承包的酒家显然要多于这个数字。大型城镇酒店林立,小乡镇的酒家亦不甘示弱。

《酒市二首》有云:

“闻说崇安市,家家曲米春。

楼头邀上客,花底觅南邻。

讵有当垆子,应无折券人。

劝君浑莫问,一酌便还醇。”

不只是小型城镇,在人口数量较稀疏的乡村,亦有小酒家。

就像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中说的那样:

“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不止是酒楼的数量,宋代的文学创作中,同样体现了繁盛的酒文化。宋代文人对酒的热爱,恐怕只有唐代文豪能与之比肩。

宋词中的“酒”,是比“风花雪月”出现频率还高的热门元素。

据粗略统计,宋词中收录的名酒,足有五六十种之多。今天的五粮液、西凤酒、汾酒、董酒、绍兴酒等名酒,亦出现于宋代酒诗中。

除此之外,宋代的一些名酒的酿酒工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在未来的千百年里酿酒工艺几乎未出现变动,至今我们喝到的一些名酒仍沿用了宋代的完善工艺。

在前文中提到的《水浒传》里,总共出现了六百多次大小酒席,既有厅堂中的觥筹交错,又有小酒家里的推杯换盏,向后人呈现了一幅丰富的酒国风貌。

都说宋人擅长做生意,其实,这种潜质实属上行下效,因为宋朝最大的经商者就是朝廷。宋代传承了汉武帝时期的榷酒制,并将这项制度贯彻始终。

所谓“榷酒制”,说的就是由官方专营酒水的制度。

赵匡胤统一天下后,于建隆二年颁布法令,由朝廷统一管理酒与酒曲。宋太宗时期,正式确立了榷酒制。宋真宗景德四年,榷酒制得以在全国范围全面施行。

说到这,很多朋友都会费解,前文中笔者不是说除了“正店”之外,汴梁还有不少私人性质的酒家吗?他们既非国营,岂不违背了朝廷的“榷酒制”?

实际上,这些私人性质的酒家,都是“脚店”,这些店家没有资质自行酿酒,所有酒水都是从官方渠道批发的,所以,并不违背“榷酒制”。

榷酒制得以推行后,朝廷对私酒的管制相当严格。

除了首都之外,所有城市的酒水都是由官府统一酿造并统一发售的,一切酒坊、酒库都由地方官府和军队联合经营,也有部分酒坊被官府承包给民间商人。官府酿造的每一缸酒,都要在某一片销售区域内售卖,不得越界串货。如果当时有老百姓酿造私酒,将会遭到官府的法办。

为了规范全国的酒水销售渠道,宋廷成立了“酒务”这一机构,管辖全国各州县酒水的酿造、贩卖等一应事宜。由于“酒务”成立之初,相关人员对此并无经验,所以官营酒厂中贪腐现象频发。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宋太宗出台了“买扑制”,将官营酒厂承包给有一定资本的商人。这种承包并不是将官营转为私营,酒商每年都要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物,且酒厂的一应事宜都要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