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早期多元文明遍地开花,为何汇聚中心却是中原“河洛文明”?

2020-11-13 19:18:33 作者: 华夏早期多元

古蜀国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

洛阳二里头出土的华夏第一爵——夏代乳钉纹铜爵

二里头出土的夏代绿松石龙形器

具有五千年悠久、灿烂历史的华夏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且传承至今的罕见特例。

然而,令人骄傲的中华古老文明究竟是如何汇聚、交融、形成呢?

多年来一直是引发世人浓厚兴趣的热门话题。

史学界通常认为,中国古代是从黄帝开始向文明过渡的,从黄帝到尧舜的五帝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时期,而从夏王朝建立开始,中国正式进入文明社会。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卫,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经过尧舜禹“万邦时代”的整合发展,到河南二里头文化时期——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中原最早的王朝国家在这一地区诞生,中华文明从此进入夏商周三代王国国家新纪元。

也就是说,中华早期文明(文化)从遍地开花的“多源”发展,到受中原文明(文化)辐射并影响中原文化,再到向中原文明(文化)的汇聚,最后走向大统。

“尧治平阳,舜治蒲坂,舜治安邑。三都各去二百里,俱在冀州,统天下四方(左传·哀公六年疏)”。

相应地,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也从今天的晋南地区(陶寺古城)、陕西榆林的(石峁古城)、浙江的(良渚古城)等,转到了以洛阳为代表的河洛地区(二里头夏代都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

“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西晋左思《三都赋》)。”

一、中华史前文明,曾有一段部落氏族林立的“万国时代”。

据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在黄帝统一中原华夏各部落之前(距今约5000-4000年),中华大地属于“万国”(部落氏族林立)时代。仅在黄河流域附近就有黄河下游的皋陶氏、伯益氏,黄河中游的颛顼氏、帝喾氏,渭水流域的炎帝神农氏,淮河流域的太皞氏等多个大小氏族部落。

而同期有代表性的史前古城遗址,有石峁古城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陶寺文化遗址、代表古蜀国文明的三星堆文化遗址。

石峁文化遗址

石峁遗址的年代在距今4300-4000年之间,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总面积超过400万平米。

考古发掘表明,这里的建筑结构复杂、铸造技术先进,显然是吸收了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土筑传统”和草原地区为代表的“石筑传统”建筑技术的精华。

在石峁城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玉铲、玉璜等玉器,以及壁画残遗,这些发现与黄河流域的许多遗址存在共同之处,彰显了各地文明的借鉴和融合。

良渚文化

距今5300-4000年,其古城遗址面积达290万平方米,还有面积达3万平米的大型建筑遗址。良渚古城主要由宫城、王城、外郭城组成,它的外围还有大型水利工程。

玉琮等器物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的器物,在广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都有发现,体现了多种文化的交流融通。

古蜀国文明的三星堆遗址

该遗址有5000至3000年的历史,现存完整的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并出土精美的铜器、金器、玉器、石器等文物4000多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文明提供了独特的物证。

考古资料也揭示了三星堆遗址第二期所出器物与中原二里头文化之间的关系,“两者均出陶盉、觚、器盖、豆、罐类器物,都是以小平底为主。尤其是陶盉,二者极为相似……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