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政区划分及其相关问题

2020-11-20 13:39:31 作者: 西夏政区划分

《凉州重修护 国寺感通塔碑铭》

六、京畿、边中、地边、地中

京畿、边中、地边、地中是西夏常用的地理概念,京畿又称京师界,包括中兴府(兴庆府)、南北二县、五州地。南北二县是华阳县和治源县,五州是怀、定、静、永、顺五个小州,均由堡镇号州,故又以郡县相称,如怀远县、定远县、临河县、保静县等。

边中是地中、地边的合称,是西夏京畿之外的区域。地中,是指京畿和地边中间地区,地中、地边设州、府、郡、县、监军司、城、堡、寨。城寨多设置地边,《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记载的地边城司有永便、孤山、魅拒、西宁、边净、末监、胜全、信同、应建、争止、甘州、龙州、远摄、合乐、真武县、年晋城、定边城、卫边城、永昌城、开边城、富清县、河西县、安持寨、西院、宥州、鸣沙等26种。

西夏政区划分特色鲜明,监军司和州府在区划上相互重叠,在职责上军民融合,监军司兼理民政,州府兼理军政。监军司和州往往不分彼此,前引“夏国左厢监军司接麟、府沿边地分,管户二万余;宥州监军司接庆州、保安军、延安府地分,管户四万余;灵州监军司接泾、原、环、庆地分,沿边管户一万余,兹其大略也”。这是其一。

其二,设置财赋路,加强财赋的征收和监管。西夏立国初期,地方收入主要归部落首领为代表的各级官府所有,中央财政主要靠青白盐等专卖和对外贸易收入支撑。“元昊数州之地,财用所出,并仰给于青盐。”中期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在天盛年间(1149—1169)或此前,开始设置转运司,负责财赋的征收和转运,其中京畿中兴府、大都督府设都转运司,其品级和群牧司、农田司平行,属中等司;西院、南院、寺庙山、肃州、瓜州、沙州、黑水、官黑山、卓啰等地设置转运司,其品级和地边城司平行,属下等司。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西夏转运司路的设置虽然受宋朝的影响,但和宋朝的路有很大区别。宋代的路是地方最高区划,设帅、漕、宪、仓四个机构,分别掌管军事、财赋、司法、农业,西夏的转运司路则不是一级政区,其军事、司法、农业依然由州郡府县和监军司负责。西夏设东、南、西、北四个经略司,京畿地区、大都督府及啰庞岭以外的地方重大军政、民政、财政事务需通过经略司上报中书、枢密,也具有“路”的性质,但远比财赋路管辖的范围要大。西夏区划上的多样性,反映出其在保留本民族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原和其他地区制度广泛吸收的特点。

原载《宁夏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四、城堡寨

西夏的城有四种类型,有的是州府的驻地,如位列末等司的凉州,当是凉州城,即位列次等司西凉府的驻地;有的是堡寨号为州,实际是城的建制,如龙州、石州等,龙州就是地边21种城之一;有的是地位衰落的州,如列为末等司的夏州、绥州等;有的是地位重要的堡寨。监军司和州府驻地一般是大城,守大城的“州主、城守、通判弃城,造意等有官无官,及在城中之正副溜中无官等,一律以剑斩”。州主、城守、通判平时要对城墙和战具进行维修和整治,并按期将有关情况上报监军司。如果“每年不按期以状告监军司而懈怠时,城主、城守、通判等一律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以下局分人一律十杖”。

由堡寨号城者,一般设在要害之处,或是军事据点,或是蕃部酋豪所在,或是蕃汉和市交易中心,个别的城由于军事和经济上的缘故,甚至比一般的小州还重要。如1040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康定元年)九月,宋环庆路副部署任福偷袭西夏白豹城,“凡烧庐舍、酒务、仓草场、伪太尉衙”。太尉是由党项贵族担任的京官,地位相当高。史载西夏官分文武班,“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由此可见白豹城地位之重要。

西夏大部分城筑在边地,如兀纳剌城,又作兀剌孩城、兀剌海城、斡罗孩,防御蒙古重要据点。1209年(元太祖四年)被蒙古攻陷,俘西夏太傅西壁氏。凡川城,又作凡川会,控扼河湟吐蕃唃厮啰与宋朝交通要道。1037年(夏大庆二年、宋景祐四年),元昊为断绝河湟吐蕃和宋朝的交通,发兵兰州南面的马衔山,筑城凡川,留兵戍守。打啰城,天都山要害之地,1081年(夏大安七年、宋元丰四年),宋朝五路伐夏,熙河路李宪经打啰城到达天都,烧南牟府库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