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轼集句词《南乡子》的出处和艺术特点
既然是集句词,就有必要说一下苏轼这首词中每一句的来源和出处。
开篇句“怅望送春杯”,起笔充满惜春的忧伤感,这一句取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惜春》诗,杜牧的原诗写道:“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苏轼在开篇句中直接采用“怅望送春归”,词作为何以这一句开头?其实就是为了点明了词人对酒伤春的情境。
词人怅然凝望着手中的这杯酒,这是一杯送春归去的酒,也就自然而然地撩起了词人心中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因为在文人墨客心中,春天是美好事物的代表,春天的消逝,季节的更替,也代表着美好事物的逝去,这难免会引起文人士墨客的惜春之情。在宋代词作中,抒发词人惜春赏春的作品不胜枚举。
第二句“渐老逢春能几回”,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杜甫的原诗写道:“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春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情感,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杯酒中。杜甫此诗是漂泊成都时作。渐老,包含着悲伤的语意。逢春,则是悲伤中透出的一丝喜悦。能几回?又是悲伤的情感。杜甫在诗中不仅仅只表达了一种悲伤的情感,非但一悲,诗人将逢春的喜悦也一并化为悲伤。一句之中一波三折,笔致淡宕苍老,情感沉郁顿挫。
苏轼在第二句中采用了杜甫的诗句,同样是词人对赏春之情的直接抒发。因为赏春,因为感叹岁月流逝,进而引起词人对春光易逝、岁月催人老的伤感之情。
苏轼此处采用杜甫的诗句,是非常巧妙的安排,一来反照了第一句的“怅望送春杯”,二来正好是对自己在“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心情的写照。
苏轼在黄州时,写有《安国寺寻春》一诗,诗中写道:“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这两句诗也反映出了苏轼在初贬黄州时的心情,也可以和“渐老逢春能几回”互相印证。
此时的词人正有一种看花叹老、对酒思家的心绪,所以下句就写到了“花满楚城愁远别”。这一句取自唐代诗人许浑的《竹林寺别友人》诗。原诗写道:“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许浑的原诗句只是单纯地抒发赏春惜春之情。
苏轼在这首集句词里采用这一句,是非常符合词人此时此刻的心境的,这一句也与词境的意蕴很契合。
因为当时正值春天,正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季节。这样的季节也正是“花满”的景象。苏轼贬谪黄州,黄州作为城市名称,同时也是一个地理名词,在古代的是属于楚国的,这一地理名词经常出现在唐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如李白的“天门中断楚江开”,南宋词人张炎《解连环》中的“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等。
苏轼初贬黄州时的生活是艰辛的,他处境艰难,举目无亲,所以也就格外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加之贬谪的经历,他的情绪很低落。面对此情此景,词人心中的愁绪是深沉的,当花满楚城之际,更是令人触景生情、触目伤心。
而将这样复杂的情绪表达的最深切的,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他同样因为贬谪的际遇而写下的词作《千秋岁》中,就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凄婉表达。
其实苏轼和秦观的际遇是相似的,而秦观的这句“飞红万点愁如海”正好可以成为苏轼“花满楚城愁远别”的注脚。
苏轼采用许浑的这句诗,情境是非常真切的,贯入词人贬谪经历的这一深层意蕴,让人隐然感到词人的种种心绪,所以词句便不等同于许浑伤春伤别的诗作意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