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大内档案”跟废纸一个价,卖了8000袋,一页纸就值一两黄金

2020-09-20 12:55:14 作者: 当年“大内档

我国古代文物书画繁多庞杂,在战乱年代人们往往吃不饱,朝不保夕,能活下去就很不错了,没多少人会有精力收藏历史文物。所以很多中国的宝贝被贩卖到国外,很多洋人来中国坑蒙拐骗有价值的文物。

大众都是愚昧的,人们总是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若是单幅的字画什么的,也许会当成宝贝,生怕让人偷了去。但要是有十几万斤明清“大内档案”摆在你面前,恐怕大家就会觉得没什么价值了吧。

民国时期,教育部就发生了一件令人遗憾惋惜的事,来自紫禁城内阁大库的十五万斤明清档案,被装成了8000麻袋,跟废纸一个价给卖了4000银元,这些钱被用来发了工资,可谁又知道,其中很多奏章、诏令都有极大的考古价值,更别说里面夹杂的“宋版孤本”了,即便是在当时,宋版孤本一页纸也能价值一两黄金!

紫禁城的“大内档案”,历来都是最隐秘的,连在翰林院的那些翰林、学士什么的,一生都没机会看一眼。几百年间,尘封的是历史,承载的是悠久文化。1898年,可能是太长时间没人踏足档案大库,太长时间没对库房进行过修葺,大库已经开始漏雨了。但直到10年之后(中间八国联军入侵),大库中数百万件档案才被移出。当时的做法很“野蛮”,直接将档案分成近期的和年代久远的两类,近期档案留着,年头长的准备销毁,省的占用空间。

好在当时的学部参事罗振玉挽救,把一部分整理在了学部,另外的直接装了8000麻袋,放在了国子监。后来北洋政府又把档案运到了故宫午门,从这时起档案开始经常“失踪”。到了1918年,这些档案突然又被重视了起来,因为据可靠消息声称,这十几万斤的大内档案里夹杂着宋代孤本,这可了不得了,在当时就已经价值连城了,国内懂点文物和考古的人都知道其中的价值,更别说外国早已经虎视眈眈了。

当年鲁迅在教育部任职,就曾奉命在故纸堆里寻“宝贝”,据他回忆:当时很多所谓的官员,假装巡视考察,其实都在偷摸的往自己兜里揣。还有很多干活的劳役也来凑热闹,看见裱着黄缎子的章本就往怀里揣,拦都拦不住。

这些从紫禁城大库里重见天日的“档案”,经过一次次挑拣之后,越来越少。但它们真正的厄运才刚刚开始。当年北洋政府财政窘迫,教育部看到这海量的明清档案,突然灵光乍现,为何不卖了换钱呢?于是称了15万斤档案,按照废纸价格卖了。废纸店老板在其中又找了些有价值的出售,剩下的当成“还魂纸”卖到乡下。

还是罗振玉,此人又从纸店用两倍价格把“档案”买了回来。直到当时为之,这些麻袋里还有很多价值连城的宝贝呢,只不过东西太多了,一时半会找不完。后来来罗振玉缺钱,就把这些档案卖给了李盛铎,称了一下还有12万斤,卖了1.6万。李盛铎1.8万10万斤卖给历史研究所。后来研究所迁到南京,又到台湾,来来回回剩下5万斤,1700麻袋。这些归了第一历史档案馆,又重新回到了午门。

几经折腾,这些档案都已经不成册里,很多也已经残破,最后又过了30年,国家才组织人力进行分拣。从中挑了300多麻袋有价值的,剩下的送给了各地学校等等,绝大部分被销毁了。这就是“大内档案”半个世纪的浮沉,其中人性尽显无疑,没折在外国人手里,却在自己人之间兜兜转转,越来越少,岂不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