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玄武门:李世民瞒天过海袭杀李建成,摧毁李渊强大卫队的真相

2020-09-22 12:52:19 作者: 揭秘玄武门:

按史书描述,两人逃命时确定选择的是走通训门(路线二)。那么,当他们进入皇宫时,真的是按《新唐书》所述,走玄武门入宫的吗(路线一)?

要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确认两条信息:一是他们是从东宫的什么位置出发的?二是两人入宫的目的地究竟在什么位置?

首先,太子宫结构与皇宫相仿,南部为正式办公地点,北部为生活起居地点。玄武门事变当天,李建成明显既没心情也没时间升堂办公,所以他大概率是从北部的寝宫出发的。

其次,我们再来看他们到皇宫中的目的地,也就是李渊当天开会的地方。按史书描述,当尉迟敬德晋见李渊时,后者“方泛舟海池”。所以,李渊当天开会的地点应该在海池附近。

《资治通鉴》:上方泛舟海池。

当时皇宫中共有三座“海池”:东海池、西海池、南海池。三“海池”均靠近玄武门,位于皇宫西北角。

三座“海池”均位于皇宫西北部,靠玄武门的地方

如果根据李建成出发的起点与终点,我们就能绘出两条进入皇宫的路线供选择。

玄武门事变当天,李建成两条进宫路线选择

从图中看,自东宫北部的寝宫到位于皇宫西北部的“海池”,走玄武门入宫的路线明显最短,走通训门入宫则会绕一大圈,其路程几乎是前者两倍。按常理,李建成入宫应该是走的玄武门。而两人逃命时之所以走通训门,是因为追兵来自玄武门,他们只能走这条路回宫。

李渊身边究竟有多少卫士?

最后一个焦点是,李渊身边究竟有多少卫士,以至需要秦王府八百余勇士及数十名“北门长上”耗费半天时间才能控制住局势?

按大唐编制,负责贴身保护皇帝安全的侍卫归属于左右备身府。每府有掌御刀的侍卫(称“千牛备身”)12人,佩御箭侍卫(称“备身左右”)12人,普通侍卫(称“备身”)100人,负责仪仗的侍卫(称“执杖”)150人。两府仅侍卫便有548人。不过,考虑到侍卫是一天当班,两天休息,所以左右备身府当值的近身侍卫约在180人左右。除近身侍卫外,在皇帝所在大殿(极可能为咸湖殿)周围要害区域还有担任警戒的外围卫兵。

总体而言,当时负责李渊安全的守备兵力可参考隋炀帝在行宫时的规模。之前,隋炀帝出门征战时,专门服侍其生活的侍臣(太监、厨师、御医等)与保障其安全的卫兵共计600人。如果单算卫兵,应在500人左右。但由于隋炀帝当时出门在外,其安保规格必然高于在皇宫中开会的李渊。所以,玄武门事变当时,直接保护李渊的兵力应在300~500人之间。(当然,皇宫中其他地方还有卫兵,但处于分散状态)

《隋书》:其中施行殿,殿上容侍臣及三卫仗,合六百人。

皇帝身边具有如此之多的守备兵力,也就否定了“ 李世民先把李渊拿下,然后伏兵临湖殿,最后等待李建成现身”的一种解读说法。

而带领太子、齐王府士兵冲击玄武门的冯立、薛万彻等人同样别无选择:作为一名义士,怎么能在主公死后不为其报仇呢?

对于屯营将军敬君弘而言,在当时局面下,也不容许他中立,如果李世民失败,等待他的将是失职大罪。

对李建成而言,他当天除了入宫去接受李渊召见,解释“淫乱后宫”情况外(赴死亡之局),别无选择。

对李渊而言,在接到李世民投诉后,他除了必须要在兄弟之间做出取舍外,别无选择。同时,面临尉迟敬德的带甲逼宫,他除了将大权交给李世民外,也别无选择。

对于李世民而言,按照当时他与建成、元吉水火不容的关系,以及李渊的不利导向(特别是因“太白经天”而招致的猜忌),如果他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等待他的轻则丢官失势遭软禁,重则被突然“拉杀”。(李元吉设计的暗杀方案,即让几位力士以类似五马分尸般的方式将一人拖拉至死)

对于秦王妃长孙氏而言,亲临玄武门抚慰带甲将士固然值得钦佩。但如果事变失败,她的一生也就毁于一旦(最大可能是自尽)。因此,她除了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亲临战场助力外,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