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中物,醉中趣——酒如何影响宋代文人?

2020-09-24 10:26:18 作者: 杯中物,醉中

因为广泛的消费群体,所以也让众多的消费场所应运而生。《东京梦华录》里就记录了无数的大小不一的各种酒楼。

2、酒与宋朝文人的性格

狄更斯曾说过,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也适用于宋朝。北宋的开国,是军事上占有优势的赵匡胤通过武力兵变夺取的。他取得政权之后,不断感慨于唐朝末年以来的藩镇割据,为此他在部下的建议之下,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武将的权利,给予了文人更多的权利,重文轻武的状态下让文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文人也变得更加自由,然而轻武的政策却导致了军事的荒废,自由宽松的政策让宋朝不断对外输送大量的经济和物资,例如宋与西夏之间的贸易,宋与辽国之间签订的条约等,无不是以高昂的经济代价获得的和平。这也就导致了宋朝的军事与经济有了截然相反的格局,对内经济高度繁荣,对外却屡战屡败,军事不强的宋朝总有外敌窥伺,总是宋朝的经济再繁荣,武备不振,也只能成为别人案板上的一块肥肉。繁荣背后带来的更多的将会是更多的危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最后只能是“废池乔木”。

武备的荒弛,导致对外战争失败,只能不断输出物资,这也导致了宋朝的积贫积弱,在外邦面前只能低下高贵的头颅,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生活和政治的矛盾,文人的内心了充满了苦闷,他们喜欢这样的生活,所谓“酒筵歌席莫辞频”就是这样的生活写照。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对国家充满了担忧,渴望上阵杀敌,拱卫国家,“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就是这种情感的体现。

可现实却是无奈的,文人们只好借助酒,排解心中的苦闷,“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多少五味杂陈只能在酒中麻醉,才能得到安慰。

1127年,随着开封的沦陷,大批皇族纷纷南逃,如同东晋时期的皇族一样,成了南渡之人,赵构于当年在南方建立了政权,史称南宋。建立了政权的赵构,有着家国仇恨,本应锐意进取,“一鞭直渡清河洛”,可惜的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是一味的求和。这让多少文人士子寒了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南宋的文人们深负家仇国恨,充满了抑郁与感慨,他们有着“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的豪情,可是现实却给了他们无情的打击,纵使忧国忧民,但手无缚鸡之力的他们如何上阵杀敌?他们只能通过酒,逃避现实,在酒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酒精的麻痹中想象自己杀敌的景象。

南宋时期,国家破碎,文人们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写在一阙阙的词中,这一时期的词中,关于酒的词特别多,“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举大白,唱金缕”“客里醉时歌,来寻安乐窝”“千年事,都消一醉”。这些词句,更多的是无奈,是对现实的逃避。朝野内外,人们都希望在酒的梦幻中图的一时安宁与舒适,不愿醒来,因为醒来之后,又是一番风雨飘摇的残败景象。

3、两宋文人个案分析

酒与文人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在沉浮不定的官场中借助酒,书写了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独特思考,酒与他们的命运休戚相关,他们借助酒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窥文人的内心世界。

(1)苏轼

在历代爱喝酒并嗜酒如命的文人中,苏轼是排不上号的,他平时并不怎么饮酒。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 ,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 。”他的酒量很少,“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五合,折成今天的计量单位的话,相当于一两。虽然苏轼饮酒不多,也不大会饮酒,但他平时也会喝酒,他是想通过喝酒得到一些意趣,正如欧阳修所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他通过酒得到了哪些乐趣呢?

政坛上的苏轼是不幸的,他21岁考中了进士,26岁开始当官,作为中央公务员的他,政治上却未能平步青云。他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和而受排挤,后来又因为写诗,被诬陷诽谤皇帝,“乌台诗案”险些让他丧命,幸赖有人搭救,活了下来被贬至黄州。哲宗即位后,因为重新启用新党人物,苏轼作为旧党,又被贬至更远的惠州、海南等地,他的生活已经到了“非人所居,药饵皆无”的境地,但他在凄风苦雨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状态,酒给了他很大的动力,在酒中他活得了很多意趣,他在饮酒时曾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少年多病怯杯觞,老去方知此味长。万斛羁愁都似雪 ,一壶春酒若为汤。”在酒的刺激中,所有的羁愁都能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