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文化:从辽代绘画入手,谈古代契丹民族的狩猎文化

2020-09-20 17:46:44 作者: 狩猎文化:从

敖汉喇嘛沟辽墓中发现的“备猎图”则是详细的描绘了狩猎前的景象。长胡子老者右臂擎女真的族鸟“海东青”,左臂不断抚摸坐在高头大马上,一幅即将远行狩猎的波澜壮阔之感呼之欲出。其随从们也都分列其左右,给人一种英雄出征之感。狩猎在辽墓的壁画中很常见,证实了契丹民族很重视狩猎文化。辽人们更愿意让这些壁画陪自己长眠于地下。

备猎图

二、辽代狩猎文化特点

辽国契丹人具有悠久的狩猎习俗,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现存的辽代绘画分析其对经济,军事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1、以军事为目的的狩猎民族

契丹人生活在塞北,长期靠打猎为生。正是这种环境孕育了辽代人民独特的文化特征,对辽代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长久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契丹人养成了在不同季节狩猎不同动物的习俗,这种长期形成的社会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与军事战争方式非常接近。狩猎生活习俗对辽代军事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一习俗不仅可以捕捉动物,补充战争的军事食粮,而且可以转化为一种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也就是“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驰兵于民,有事而战”。如今我们仍然可以从栩栩如生的辽代绘画中感受到契丹民族骁勇善战的英雄气质。

同时,狩猎培养了契丹民族的战斗精神。契丹民族早期生活的地理特征,气候特征以及生活方式决定了这个民族必须不断的迁移,而狩猎培养了他们不断进入陌生环境,并迅速适应环境以及改变环境的特点。这种特点造就了契丹族敢于冒险、不怕苦难、勇往直前的斗士精神。

2、弥补种植业的不足

契丹的发展与其狩猎文明密切相关。在东晋时期契丹人以游牧民族的形象为世人熟知,但此时其畜牧业以及农产品种植业也并不发达,生活资料也十分匮乏。所以他们必须寻找新的谋生手段,同时他们的草原又有许多野生动物。所以狩猎成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保障。《辽史》记述“契丹旧习,弯弓射畜,以济生计”。说明打猎是他们沿袭已久的习俗。

古辽国战争

在草原上,它们可以吃动物的肉来填饱肚子,把皮毛裹在身上抵御寒冷的冬天。而且他们居住的蒙古包也可以用皮毛缝制,抗风能力强。这已成为他们避免挨饿受冻的主要途径。辽墓中的精美壁画,展现了契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图为身穿皮毛质衣服的的契丹人。

北宋时期,契丹在畜牧业和农业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时,狩猎已经从主要的经济模式转变为以娱乐为主的副业。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狩猎始终是辽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和契丹民族的兴衰发展始终关系密切,是契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3、别具一格的狩猎服饰

近年来,在大同地区发掘的辽代壁画墓葬中描绘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型、帽子、服饰以及车马出行场景,生动地刻画了契丹人独特的服饰特征。独特的游牧生活造就了契丹人独特的服饰方式和服饰形式。契丹男装通常是长袍、左翻领、圆领、窄袖、图案简单、颜色暗沉。女士一般上穿糯衫,下着褶裙,衫内系带,穿长筒皮靴。由于契丹家乡的寒冷,长袍的材质主要是貂皮、狐狸皮等兽皮。一是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二是方便狩猎生活。

西京地区虽处中原边地,较辽之故地,气候相对适宜,因此,人们常以布帛麻为主,皮毛次之。随着中原汉文化与契丹文化的逐渐融合,辽故地的服装材质也有了明显变化。在辽墓壁画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人物的穿着服饰有很明显的特色。服饰衣着均为布帛。总之,契丹民族在保留其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吸收了中原的汉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代服饰文化。

契丹族狩猎服饰

三、总结

通过对辽代壁画的分析,我们对辽代狩猎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契丹是一个不断进取的民族。契丹人创造的狩猎文化在主体上仍以自己的草原文化为主,后期广泛吸收了汉文化的内容。辽代的狩猎文化渗透到国家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它没有因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被抛弃。在狩猎活动中杀死猎物最多的部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敬仰。契丹,这个民族的崛起与高超的狩猎技艺息息相关。因为打猎,他们擅长打仗。因为打猎,他们不断前进。可以说,狩猎文化贯穿契丹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