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述诗礼;
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
——民国五年(1916年),清末民国初的奇人王恺83岁在家乡无疾而终,他的这一对联很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
王闿运是中国最后一位纵横家,他有这传奇的经历,是狂狷谐谑又极有智谋的奇人。他与晚清权臣肃顺是拜把自结兄弟;他是曾国藩的幕僚,曾筹谋让曾国藩让“大清江山改姓”;他编写了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杂史名著——《湘军志》,被称为“唐后良史第一,但他却因编写此书差点儿被湘军名将曾国荃宰了;他喻左宗棠为一只“左公鸡”,认为若没有“宫保鸡丁”丁宝桢,左宗棠连一只鸡都做不成,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用西方阳历纪元,杨度写对联调侃:“男女平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他取笑袁世凯政府是“瓦岗寨、梁山泊”,他还写对联讽刺袁世凯说:“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横批为“旁观者清”,联中嵌入“民国何分南北,总统不是东西”。
杨度当了袁世凯的幕僚,王闿运写信对杨度说:“总统系民主公仆,不可使仆为帝”,劝杨度离开洪宪政府,回乡隐居;他翻阅齐白石的诗集后,笑称其所写的诗乃是《红楼梦》中的“薛蟠体”,使得齐白石赶紧把书斋号“借山吟馆”的“吟”字去掉。
王闿运娶名门闺秀为妻,纳才女佳人为妾,却与目不识丁的周妈感情最深,并巧妙地利用.周妈,辞了袁世凯政府国史馆馆长之职,溜之大吉……。
王闿运(1833—1916)早期的经历是以举子的身份而变成门客的。他是湖南湘潭人,其先祖于明代从江西迁至湖南衡阳西乡居住,几代后,于宪宗成化年间又迁居湘潭城外。王闿运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是孤儿,由他的叔父养大。王闿运幼时并不聪慧,但他勤奋好学。《清史稿》对他描述说:“昕所习者,不成诵不食;夕所诵者,不得解不寝。”“经、史、百家,靡不诵习。笺、注、抄、校,日有定课。”
王闿运
王闿运先天资质并不出色,然而他后天勤学苦读,学识长进很快,他9岁便能写出好文章。之后,进入了长沙城南书院。他性格豪放,心性超脱,利益观念淡薄。
咸丰七年(1857年),湖南补行壬子(咸丰二年)乙卯(咸丰五年)两科乡试,王闿运中第五名举人,由于文章学识很好,他受到了学政张金镛的赏识,在三湘地区,颇有名气。
那一时期,太平军已对清廷发起挑战,而清兵八旗子弟和绿营兵不堪一击,清廷授权让各地建立团练,助其抵挡太平军。曾国藩在湖南创办湘军,王闿运经常走进军营,与湘军将领交往,曾国藩对他也很赏识,以优厚待遇请他当幕僚,但是,王闿运只想当清客不想进入军营就职。
其实,当时的王闿运,还是想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官场的。咸丰九年(1859年),王闿运赴京师应礼部会试,可是,他文章虽好,却不那么守文法规矩,而且应考落第。而他的才识被当时的朝中的权臣肃顺看中了,聘其为门客,在肃府任教读,甚受礼遇,王闿运也为肃顺出谋划策。
咸丰十一年(1861年)朝局大变。咸丰帝病死,慈禧太后抓住时机,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宫廷政变,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的肃顺等八位“顾命八大臣”被慈禧和奕訢诛灭,史称“祺祥政变”或“辛酉政变”。当时王闿运在山东,躲过一劫。只是,王闿运从来都没有后悔在肃府的这一段经历,他不但从不埋怨肃顺,而且,他还一直对肃顺感念不已。他后来还送金银给肃顺的家人。即便是躲到乡间依、以避“肃党之嫌”的时候,他还写诗咏吊:“当年意气各无伦,顾我曾为丞相宾。俄罗酒味犹在口,几回梦哭春华新。”直至他晚年时,王闿运还流着泪忆肃顺:“人诋逆臣,我自府主!”他不管别人如何诋损肃顺逆臣,而他一直把他当成是知遇之情的恩人。
这足见王闿运是不忘情义的人。王闿运还冒着很大风险,编写了《祺祥故事》,为肃顺等被杀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