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取纸笔让他写诏书,他却只写四字,皇帝看了当即诛其十族

2020-10-09 13:42:28 作者: 皇帝取纸笔让

众所周知,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变”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事后他努力当一个好皇帝,但永远也洗脱不掉“篡位”的污点。他为了弥补这一点,在位期间编撰巨典《永乐大典》、修建故宫、派遣郑和下西洋、五次北征平定叛乱,也算得上兢兢业业,历史功绩丝毫不逊朱元璋。即便如此,他死后还是少不了被骂。这些他也管不着了,不过在位期间,朱棣对此忌讳到了神经质的程度,总觉得手下大臣说话是在含沙射影地骂自己,因此有不少人遭遇无妄之灾,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朱棣攻占南京后曾经“清宫三日”,把宫女太监解决掉,然后便开始清理前朝的旧臣。肯归顺的好说,高官俸禄伺候着,不肯降服的就直接杀掉,反正整个天下都是他朱棣的,有的是人等着上位。朱棣沿用父亲的酷刑,虐杀大量旧臣,手段残忍地令人发指。齐泰、黄子澄等逃往苏州、广德,被捉回来后施于磔刑(类似于肢解的刑罚),将其妻女发配为官妓,被凌辱践踏。

兵部尚书铁铉死得更加惨烈。他被人绑住押到朱棣面前时,不但面无惧色,还破口大骂朱棣是篡位的反贼,气得朱棣让人把铁铉的耳朵和鼻子割下来,当众煮熟后塞入他的嘴里,非常残忍。朱棣居然还问了一句:滋味怎样?铁铉没有半点屈服,把自己的肉吞下后,说:忠臣的肉,有什么不好吃的?在场之人吓得面无血色。朱棣感觉自己的气场惨遭碾压,下令将其凌迟,铁铉死后尸体还被投入翻滚的油锅,炸得焦脆。

朱棣的暴戾狠毒在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臣子要么归顺,要么就被处死。但有一人打破了朱棣的原则,此人是个硬骨头,对朱棣横眉冷眼,朱棣倒是曾低声下气地劝他替自己做事,来回几次无果才将其杀掉。此人就是建文帝的心腹——文学博士方孝孺。

方孝孺是明初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有神童之称,师从宋濂,洪武年间从九品做起,步步升迁;建文年间受朱元璋遗命召回,被建文帝重用。他受父亲影响很大,从小就立志要站立君侧,为国家作出贡献。洪武十五年,他被大臣吴沉、揭枢推荐,进京面圣。朱元璋对这个年轻人的才学赞不绝口,却没有给他任何官职。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再次被大臣推荐给朱元璋,朱元璋虽喜欢他,但只给了他一个九品小官。原因是方孝孺虽有才华,但适合留着辅佐仁爱而性格偏软的太子朱标,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

建文年间,方孝孺终于实现了梦想,被建文帝极其信任和尊重,常常委以重任。两人都是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在治理国家、推行新政方面不谋而合。建文帝的新政在方孝孺的帮助下得以推行顺利,极大地造福了百姓。但其中也存在弊端:这对君臣论阴谋斗争,根本比不过老奸巨猾的朱棣,再加两人手段都不够狠,这就注定了他们同朱棣的斗争中将以惨败而收场。

方孝孺听闻建文帝自焚后,公然穿上素衣到宫中哭丧。朱棣看到五花大绑的方孝孺时,第一次摆出了贤明温和的形象,一边松绑一边解释自己的迫不得已,希望先生能归顺自己,并且为自己拟订即位诏书。朱棣一直为自己明正言顺登基头疼,最好的方法是请方孝孺这种重量级的人物公开承认自己的合法性,并编造“史实”把真相掩盖过去。方孝孺不仅不吃那套,还净往朱棣痛处上踩,大骂他反贼谋逆,把平生的文采都用上了,声称要杀就杀,绝对不会写诏书。朱棣扬言要诛他九族,谁知他竟说就算要诛十族也不怕。

走到这一步,朱棣也仅仅是将方孝孺关进牢房。以朱棣的脾气,这样的大臣早就杀之而后快了,为何对方孝孺却如此耐心?据《明史·方孝孺传》记载,原来曾经有个叫姚广孝的谋士跪地求过朱棣:“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很快对方孝孺进行第二轮招降,在大型宴会上,公开请他拟订诏书。方孝孺不为所动,依然穿丧服伏倒在地为建文帝哭丧。朱棣在众人面前不好发作,狡辩自己和建文帝叔侄关系融洽,因齐泰、黄子澄这些奸人挑拨才发展至此,其实他是来效仿“周公辅成王”。结果方孝孺反问:“成王安在?”朱棣说:“彼自焚而死。”他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建文帝儿子太小,不能担起大任,方孝孺又冒出一句:“何不立成王之弟?”一连串的发问让朱棣下不了台,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